第47章 新儒家:理学(1)[第1页/共3页]
前一章已经考查了程颐关于“理”的学说,朱熹把这个学说讲得更加清楚明白。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语类》卷九十五)某物是其理的详细实例。若没有如此之理,便不成能有如此之物。朱熹说,作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
理学[1]
朱熹在中国汗青上的职位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体系才达到颠峰。这个学派的统治,固然有几个期间遭到非议,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朝某些学者的非议,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体系,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入之前仍然如此。
统统事物,不管是天然的还是报酬的,都是其理。朱子有一段语录:“问:干枯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因行阶云:阶砖便有砖之理。因坐云:竹椅便有竹椅之理。”(《朱子语类》卷四)又有一段说:“问: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无情者亦有理否?曰:固是有理。如舟只可行之于水,车只可行之于陆。”又有一段说:“问:干枯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天未曾生个笔,人把兔毫来做笔,才有笔,便有理。”笔之理即此笔之性。宇宙中其他种类事物都是如此:各种事物各有其本身的理,只要有此类事物的成员,此类之理便在此类成员当中,便是此类成员之性。恰是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以是照程朱学派的说法,不是统统种类的物都故意,即有情;但是统统物都有其本身特别的性,即有理。
另一个处统统如许一段:“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成分前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成说本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需有前后。”(《朱子语类》卷一)从这几段话能够看出,朱熹心中要说的,就是“天下未有在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没有无气的时候。因为理是永久的,以是把理说成是有始的,就是错误的。是以,若问先有理还是先有气,这个题目实际上没成心义。但是,说气有始,不过是究竟的错误;说理有始,则是逻辑的错误。在这个意义上,说理与气之间有先有后,并不是不精确的。
我在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中国皇朝的当局,通过测验轨制来包管官方认识形状的统治。插手国度测验的人,写文章都必须按照儒家典范的官版章句和注释。我在第二十三章又说过,唐太宗有一个严峻行动,就是钦定典范的官版章句和“公理”。在宋朝,大政治家和鼎新家王安石(1021―1086)写了几部典范的“新义”,宋神宗于1075年以号令来颁行,作为官方解释。不久,王安石的政敌节制了当局,这道号令就取消了。
程颐身后只要二十二年,朱熹(1130―12)就生于今福建省。这二十年中,政局窜改是庞大的。宋朝在文明上有出色成绩,但是在军事上始终不及汉、唐强大,常常遭到北方、西北方内部部落的威胁。宋朝最大的灾害终究到来,都城(今开封市)陷于来自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修朝廷。在此之前为北宋(960―1126),在此今后为南宋(1127―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