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1)[第2页/共2页]
修行的体例
是以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体例,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故意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杰出结果,但是不能悠长。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故故?为属人缘造作故。人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
达摩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五祖弘忍(605—675),他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宗。神秀(706年卒)创北宗,慧能(638—713)创南宗。南宗不久超越了北宗,慧能被以为六祖。禅宗厥后统统有影响的家数,都说它们是慧能的弟子们传下来的(拜见道原《传灯录》卷一)。
但是,神秀和慧能分裂禅宗,倒是汗青究竟。北宗与南宗的初创人的分歧,代表性宗与空宗的分歧,如前一章描述的。这能够从慧能自序里看出来。从这篇自序我们晓得慧能是今广东省人,在弘忍门下为僧。自序中说,有一天弘忍自知将近死了,把弟子们调集在一起,说现在要指定一个担当人,其前提是写出一首最好的“偈”,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当下神秀作偈云:
禅师教弟子的原则,只是通太小我打仗。但是有些人没有小我打仗的机遇,为他们着想,就把禅师的话记录下来,叫做“语录”。这个做法,厥后新儒家也采取了。在这些语录里,我们看到,弟子问到佛法的底子事理时,常常遭到禅师一顿打,或者获得的答复美满是些不相干的话。比方,他或许答复说,白菜值三文钱。不体味禅宗目标的人,感觉这些答复都是顺口胡说。这个目标也很简朴,就是让他的弟子晓得,他所问的题目是不成答复的。他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他也就明白了很多东西。
厥后禅宗的支流,是沿着慧能的线路生长的。在此中,空宗与道家的连络,达到了岑岭。空宗所谓的第三层真谛,禅宗谓之为“第一义”。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晓得,在第三层次,的确任何话也不能说。以是第一义,按它的赋性,就是不成说的。文益禅师(958年卒)《语录》云:“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第一义不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