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1)[第1页/共2页]
不时勤打扫,莫使染灰尘。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第一义不成说
是以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体例,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故意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杰出结果,但是不能悠长。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故故?为属人缘造作故。人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
达摩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五祖弘忍(605—675),他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宗。神秀(706年卒)创北宗,慧能(638—713)创南宗。南宗不久超越了北宗,慧能被以为六祖。禅宗厥后统统有影响的家数,都说它们是慧能的弟子们传下来的(拜见道原《传灯录》卷一)。
禅宗传述的宗系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以是修行的体例也是不修之修。传闻马祖在成为怀让(7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何为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闻言大悟,因而拜怀让为师。
传闻弘忍赞美慧能的偈,指定他为担当人,是为六祖(见《六祖坛经》卷一)。
不造新业,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偶然。是以最好的修行体例就是以偶然做事。这恰是道家所说的“有为”和“偶然”。这就是慧远的实际的意义,也能够就是道生的“善不受报”义。这类修行体例的目标,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成果,不管这些成果本身能够有多么好。无宁说它的目标,在于做事而不引发任何成果。一小我的行动不引发任何成果,那么在他之前堆集的业消弭净尽今后,他就能超脱存亡循环,达到涅槃。
他还说:“诸行尽归无常。权势皆有尽期。如同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存亡循环。如此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难道大错?”(《古尊宿语录》卷三)他还说:“若未会偶然,著相皆属魔业。……以是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如同黄叶为款项,权止小儿啼。……但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古尊宿语录》卷三)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有一些禅师,用寂静来表示无,即第一义。比方,慧忠国师(775年卒)“与紫璘供奉论议。既升座,供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供奉曰:‘是甚么义?’曰:‘公然不见,非公境地。’便下座”(《传灯录》卷五)。慧忠立的义,是寂静的义。他无言说,无表示,而立义,其所立恰是第一义。关于第一义,或“无”,不成以有任何言说,以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体例是保持寂静。
本来无一物,那边染灰尘。
从这个观点看来,统统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络。以是,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说:“你如欲得如法观点,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摆脱。”(《古尊宿语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