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2)[第1页/共4页]
道生的哲学
公元5世纪,在中国的佛教此宗大师之一是鸠摩罗什。他是印度人,出世的国度则在今新疆。他于401年到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在此定居,直到413年去世。在这十三年中,他将很多佛经译为汉文,教了很多弟子,此中有些人很着名,很有影响。这一章只讲他的两个弟子:僧肇和道生。
僧肇(384—414),京兆(今西安四周)人。他先研讨老庄,厥后成为鸠摩罗什的弟子。他写了几篇论文,先人辑成一集,称为《肇论》。《肇论》第二论是《不真空话》,此中说:“但是万物果有其以是不有,有其以是不无。有其以是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以是不无,故虽无而非无。……以是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如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万物若无,则不该起,起则非无。……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但是不真空义,显于兹矣。”(见《大藏经》卷四十五)
有一篇论文题为“宝藏论”,传统的说法是僧肇所作,但很能够不是他作的。此中说:“比方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感,即拜别离。常观金体,无有虚谬。喻彼真人,亦复如是。”(《大藏经》卷四十五)意义是说:假定有小我在储藏金器的宝库内,瞥见了金器,但是没有重视金器的形状。或者即便重视了金器的形状,他还是认出了它们都是金子。他没有被各种分歧的形状所利诱,以是能够摆脱它们的大要辨别。他老是看得出它们内涵的本质是金子,而不为任何幻象所苦。这个比方说了然真人是甚么。
“顿悟成佛”义的实际按照是,成佛就是与“无”同一,也能够说是与宇宙的心同一。因为“无”“超乎形象”,“无”本身不是一“物”,以是它不成能分红多少部分。是以不成能明天修得它的一部分,明天修得它的另一部分。同一,就是与其全部同一。少了任何一点,就不是同一。
道生的实际中,另有“一阐提人(即反对佛教者)皆得成佛”义。这本是统统有情皆有佛性的逻辑结论。但是这与当时所见的《涅槃经》直接抵触,因为道生提出此义,就将他赶出都城南京。多少年后,当大本《涅槃经》译出后,此中有一段证明了道生此义。慧皎(554年卒)在道生的传记中写道:“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此语有据;顿悟、不受报等,时亦宪章。”(《高僧传》卷七)
道生另有一个实际,主张“统统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法华经疏》),即每个有感受的生物都有佛性,或宇宙的心。他的关于这个题目的论文也失传了,他这方面的观点还散见于几部佛经的注疏里。从这些注疏看来,他以为众生都有佛性,只是不熟谙本身有佛性。这就是“无明”。这类“无明”使之堕入存亡循环。是以他必须起首熟谙到他有佛性,佛性是他赋性内里本有的,然后通过学习和修行,本身“见”本身的佛性。这个“见”便是顿悟,因为佛性不成分,他只能见其全部,或是毫无所见。如许的“见”也就意味着与佛性同一,因为佛性不是能够从内里瞥见的东西。这个意义就是道生所说的“返迷归极,归极得本”(《涅槃经集解》卷一)。得本的状况,就是涅槃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