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新道家:主理派(1)[第1页/共3页]
一样,先秦道家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不过是说有生于本身。向郭注说:“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知北游》“无古无今……”注)
老庄否定有品德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无品德的道,而道生万物。向郭则更进一步,以为道是真正的无。照向郭的说法,先秦道家所说的道生万物,不过是说万物自生。以是他们写道:“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以是明其得意耳。”(《大宗师》“傅说得之……”注)
每一物需求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本身,而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一物。向郭注说:“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何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成以相无者也。”(《秋水》“以功观之……”注)照向郭的说法,物与物之间的干系,就像两支同盟国军队之间的干系。每支军队各为它本身的国度而战,同时也帮忙了另一支军队,一支军队的胜负不能不影响另一支军队。
重新解释孔子
“道”是“无”
《世说新语》这部书,下一章将更多地提到,此中说:“客问乐令‘指不至’者。乐亦不复分解词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学》篇)“指不至”是《庄子・天下》所载公孙龙一派的人辩论的论点之一。“指”字的字面意义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我把它译为“universal”(“共相”)。但是在这里,乐广(乐令)明显是取其字面意义,解作手指。麈尾不能至几,如同手指不能至几。
向郭注还说:“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叨教: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形成哉?有也?则不敷以物众形。……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六合之正也。”(《齐物论》“恶识以是然……”注)
社会征象也是如此。向郭注说:“物不过天也,天也者,天然者也。……治乱成败……非报酬也,皆天然耳。”(《大宗师》“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注)“皆天然耳”,向郭是指它们都是必然前提或环境的必定成果。《庄子・天运》讲到贤人乱天下,向郭注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弊至于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言圣知之迹非乱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乱。”(《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注)
值得重视的是,新道家,起码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以为孔子是最大的贤人。其启事,一部分是因为孔子在中国的先师职位已经稳固了;一部分是因为有些首要的儒家典范,新道家已经接管了,只是在接管过程中遵循老子、庄子的精力对它们重新做了解释。
新道家,固然是道家,却以为孔子乃至比老子、庄子更巨大。他们以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世说新语》记录了裴徽与王弼(辅嗣)一段如许的“清谈”。王弼是玄学的大师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经成为典范。这段说话是:“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贤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贤人体无,无又不成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敷。’”(《文学》篇)这个解释,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