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2)[第3页/共3页]
如果读一读19世纪的大臣如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1823―1901)的文章,更能够证明他们对于西方打击的感受,的确是如此。这个注试图申明他们如此感受的启事。
《庄子》最后一篇《天下》篇的作者,提出了道家的折中观点。这一篇实际上是先秦哲学的总结。我们不能必定这位作者是谁,这并无毛病他真恰是先秦哲学的最好的汗青学家和攻讦家。
中国人向来不得分歧匈奴等非中原人斗争,对于这件事,中国人向来感觉,他们偶然候不得分歧蛮夷斗争,正如偶然候不得分歧禽兽斗争。他们感觉,像匈奴那些人不配同中国分享天下,正如美国人感觉红印第安人不配同他们分享美洲。
由此看来,《天下》篇的含义仿佛是说,儒家晓得详细的“数度”,而不知所含的道理;道家晓得道理,而不知数度。换句话说,儒家晓得“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要两家的连络才是全数真谛。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天下》篇接着做出了各家的分类,必定每一家都对于“道”的某一方面有所“闻”,但是同时锋利地攻讦了这一家的缺点。老子和庄子都遭到高度的赞美。但是很值得重视的是,这两位道家魁首的道术,也和别家一样,被说成“古之道术有在因而者”,也只是“道术”的一方面。这是含蓄的攻讦。
布德博士所提到的汗青究竟无疑都是对的,不过我在这一节所要讲的不是汗青究竟本身,而是中国人直到上世纪,乃至本世纪初,对于这些汗青究竟的感受。夸大元朝、清朝是外来的统治,这一点是用当代的民族主义目光提出来的。从先秦以来,中国人光鲜地辨别“中国”或“中原”,与“蛮夷”,这当然是究竟,但是这类辨别是从文明上来夸大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夸大的。中国人向来的传统观点是,有三种生灵:中原、蛮夷、禽兽。中原当然最野蛮,其次是蛮夷,禽兽则完整未野蛮。
照荀子的观点,哲学家的“见”和“蔽”是联在一起的。他有所见,但是常常同时为其见所蔽。因此他的哲学的长处同时是它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