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玄幻奇幻 >中国哲学简史 > 第31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2)

第31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2)[第2页/共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以《天下》篇觉得儒家与“道”有某些联络。但是儒家所知的限于“数度”,而不知所含的道理。这就是说,儒家只晓得“道”的粗的方面和细枝末节,而不知其精,不知其本。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蒙前人和满人征服了中国的时候,他们早已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中国文明。他们在政治上统治中国,中国在文明上统治他们。中国人最体贴的是中国文明和文明的持续和同一,而蒙前人和满人并未使之较着间断或窜改。以是在传统上,中国人以为,元朝和清朝,只不过是中国汗青上前后接踵的很多朝代当中的两个朝代罢了。这一点能够从官修的各朝汗青看出来。比方,明朝在必然意义上代表着反元的民族反动,但是明朝官修的《元史》,把元朝看作是担当纯是中国人的宋朝正统的朝代。一样,在黄宗羲(1610―1695)编著的《宋元学案》中,并没有从品德上訾议诸如许衡(1209―1281)、吴澄(1249―1333)这些学者,他们虽是汉人,却在元朝做了高官,而黄宗羲本人则是最有民族时令的反满的学者之一。

由此看来,《天下》篇的含义仿佛是说,儒家晓得详细的“数度”,而不知所含的道理;道家晓得道理,而不知数度。换句话说,儒家晓得“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要两家的连络才是全数真谛。

这类折中的趋势一向持续到汉朝。《淮南子》,别名《淮南王书》,与《吕氏春秋》一样具有折中性子,只是更偏向于道家。除了《淮南子》,另有两位汗青学家司马谈和刘歆,本书第三章曾提到他们,也表示出折中的趋势。司马谈是一名道家。他的《论六家要旨》说:“《易大传》:‘天下分歧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品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他往下指出了六家的长处和缺点,但是结论觉得道家兼采了各家的统统精华,是以居于各家之上。

《天下》篇持续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品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比方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固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看法

这个“一”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一篇持续在“道”内辨别本、末、精、粗。它说:“古之人其备乎!……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