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玄幻奇幻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9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2)

第19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2)[第2页/共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这里我们看出,庄子如何终究处理了先秦道家固有的题目。这个题目是如何全生避害。但是,在真正的贤人那边,这已经不成其为题目。如《庄子》中说:“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日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田子方》)就如许,庄子只是用打消题目的体例,来处理先秦道家固有的题目。这真恰是用哲学的体例处理题目。哲学不陈述任何究竟,以是不能器详细的、物理的体例处理任何题目。比方,它既不能令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令人致富不穷。但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类观点能够看出世死不异,得失相称。从合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能够很有效。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人间世》)。

人籁由人类社会所说的“言”构成。人籁与由风吹成的“地籁”分歧,它的“言”由人说出的时候,就代表人类的思惟。它们表示必定与否定,表示每个小我从他本身特别的有限的观点所构成的定见。既然有限,这些定见都必定是片面的。但是大多数人,不晓得他们本身的定见都是按照有限的观点,老是以他们本身的定见为是,以别人的定见为非。“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斯宾诺莎说过,在必然的意义上,有知的人“永久存在”。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意义。贤人,或至人,与“大一”合一,也就是与宇宙合一。因为宇宙永久存在,以是贤人也永久存在。《庄子》的《大宗师》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但是半夜,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故贤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恰是在这个意义上,贤人“永久存在”。

这个分歧,有些道家的人看得很清楚。他们用“忘”字表达其体例的诀窍,这是很有深意的。贤人并不是保持原始的无知状况的人。他们有一个期间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做出各种辨别,只是厥后健忘了它们。他们与原始的无知的人之间辨别很大,就和英勇的人与落空知觉而不害怕的人之间的辨别一样大。

《庄子》里有很多处所讲到健忘辨别的体例。比方,《大宗师》篇中有孔子和他最爱的弟子颜回的一段假造的说话:“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