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玄幻奇幻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5章 名家(2)

第15章 名家(2)[第2页/共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本日话越而昔来。”这句是说,“今”与“昔”是相对的名词。本日的昨日,是昨日的本日;本日的本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就在这里。

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其首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第一点是:“马者,以是命形也;白者,以是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我们能够说,这一点是夸大,“马”、“白”、“白马”内涵的分歧。“马”的内涵是一种植物,“白”的内涵是一种色彩,“白马”的内涵是一种植物加一种色彩。三者内涵各不不异,以是“白马非马”。

公孙龙以这些知识论的、形上学的辩论,建立了他的命题:坚、白分离。在中国当代这是个闻名命题,以“离坚白之辩”闻名于世。

“我知天下当中心,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当时的各国,燕在最北,越在最南。当时的中国人觉得中国就是天下,即天下。以是知识的说法该当是,天下当中心在燕之南、越之北。惠施的这类相反的说法,公元3世纪的司马彪注释得很好,他说:“天下无方,故地点为中;循环无端,故地点为始也。”

“南边无穷而有穷。”“南边无穷”是当时的人常说的话。在当时,南边几近无人体味,很像两百年前美国的西部。当时的中国人感觉,南边不像东方以海为限,也不像北方、西方以荒凉流沙为限。惠施这句话,很能够仅只是表示他过人的地理知识,就是说,南边终究也是以海为限。但是更能够是意味着,有穷与无穷也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天下》还载有“天下之辩者”的辩论二十一事,而没有确指各系何人。但是很较着,一些是按照惠施的思惟,另一些是按照公孙龙的思惟,都能够呼应地加以解释。风俗上说它们都是悖论,只要我们了解了惠施、公孙龙的根基思惟,它们也就不成其为悖论了。

《公孙龙子》另有一篇《指物论》。公孙龙以“物”表示详细的个别的物,以“指”表示笼统的共相。“指”字的意义,驰名词的意义,就是“手指头”;有动词的意义,就是“指明”。公孙龙为甚么以“指”表示共相,恰是兼用这两种意义。一个浅显名词,用名家术语说就是“名”,以某类详细事物为内涵,以此类事物共有的属性为内涵。一个笼统名词则不然,只表示属性或共相。因为汉语不是屈折语,以是一个浅显名词和一个笼统名词在情势上没有辨别。如许一来。在汉语里,西方人叫做浅显名词的,也能够表示共相。另有,汉语也没有冠词。以是一个“马”字,既表示普通的马,又表示个别的马;既表示某匹马,又表示这匹马。但是细心看来,“马”字根基上是指普通观点,即共相,而某匹马、这匹马则不过是这个普通观点的个别化利用。由此能够说,在汉语里,一个共相就是一个名所“指”的东西。公孙龙把共相叫做“指”,就是这个原因。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仿佛是夸大,“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分歧。马的共相,是统统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色彩,仅只是“马作为马”。如许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分歧。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分歧。以是“白马非马”。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