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6页/共19页]
只要天下最圣明的人才气居高临下,管理百姓;才气做到宽宏舒徐,暖和和婉,能够包涵天下;才气做到昂扬强健,刚健刚毅,足以筹划定夺国政;才气做到恭敬持重,不偏不倚,是以敬业、敬贤;才气对文章的层次紧密详察,是以辩白事理。贤人的德行博识幽深,就像那深深的潭水,贤人的德行随时都会呈现,真是妙不成言。贤人的德行博识如天,深厚如渊,表示出来,那么天下的人没有不恭敬的;公布号令,天下的人没有不信赖的;实施政令,天下的人没有不欢乐的。是以,他那夸姣的名誉传播到中原地区,乃至传播到了悠远的蛮、貊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边陲地区。凡是舟车能够达到的处所,人力所通行的处所,天所覆盖的处所,日月能够晖映的处所,风霜雨露所来临的处所,没有不尊敬他、靠近他的。贤人之德真是能够与上天婚配啊!
②形:积于中而发于外。
⑦燕毛:宴会时按毛发的色彩肯定挨次。燕,同“宴”。序齿:按春秋大小来肯定挨次。
⑧知人:晓得尊贤爱人。
【原文】
中庸的核心机念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大旨并非部分人所了解的中立、平淡,其首要思惟在于修身养性。此中包含学习的体例: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含儒家做人的标准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佳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倡导的涵养的最高境地是至诚、至德。
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②。言前定则不跲③,事前定则不困④,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鄙人位不获乎上⑤,民不成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⑥,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⑦: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子;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⑧,不思而得⑨,安闲中道,贤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刚强之者也⑩。
“忠恕,违道不远③,施诸已而不肯,亦勿施于人。”
第二十九章(明辨)
②祯祥:吉利的征象。
君子素其位而行①,不肯乎其外。素繁华,行乎繁华;素贫贱,行乎贫贱;素蛮夷,行乎蛮夷;素磨难,行乎磨难;君子无入而不得意焉②。
【注释】
【译文】
【注释】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13)!”盖曰天之所觉得天也。“於尽不显!文王之德之纯(14)!”盖曰天王之所觉得天也,纯亦不已。
第一章(纲领)
【注释】
⑥温:温厚。理:层次清楚。
第十二章(知物)
六合之道,可一言而尽也⑤:其为物不二⑥,则其生物不测。六合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⑦,及其无穷也,日月星斗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⑧,及其广厚,载华岳而重⑨,震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多⑩,及其泛博,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11)、蛟龙(12)、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注释】
第二十五章(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