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页/共51页]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②则盈,敝③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贤人抱一④为天下式⑤。不自见⑥,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原文】
【原文】
②大威:大的暴动,意指抵挡,这个威是指群众的抵挡斗争。
第四章 17
人的天然灭亡,是从“司杀者杀”的天道掌管的,但人间的君主残暴无道,把群众推向灭亡线上,这从底子上悖逆了天然法例,也会是以遭到上天的奖惩。老子对于当时酷刑峻法、逼令群众走向死途的景象,表示激烈的气愤,并提出本身的攻讦与抗议。
【注释】
人间的道只要一个,有人抱道自守,重朴厚而不重华饰,天然无往而倒霉;有人则东奔西忙,也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
“民之饥”,公众的饥饿与贫困。在老子期间,社会的物质财产很有限,吃饱饭是公众的最为首要的糊口目标。“民以食为天”就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物质出产是有限的,以是老子以“民之饥”去总括群众的贫困状况。“食税”,在春秋期间,贵族、卿、士大夫的奉禄都是以诸侯规定食邑范围的情势付出,贵族、卿、士大夫在其被规定的地区外向公众收取食税。“有为”,相对有为而提出的观点,有为是顺于天然,有为则是以威权而窜改客观近况,是一种管束行动。“贵生”,以生为贵。老子以为:人的终究寻求目标不该该只以保存作为目标,而应有更高的目标。遵循老子的一贯思惟,阿谁终究的目标明显就是融于道。
第七十五章
【注释】
【注释】
③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货不足,是为盗竽,非道哉”是从上述的天然之理而推及人事,人事的生长亦与天然之理一样,过犹不及,因此豪侈不如简朴。老子一贯以为道之理在于为用不为利,为腹不为目,人对天然和社会的讨取以可资生为度,超越这个度就要遭到道的奖惩。老子以为,具有的资财应有普通之度,超越了这个度,余下的资财就如同盗窃来的一样。
②埏埴:埏:抟击。埴,黏土。埏埴,把陶土泥放入模型中拍打制成陶器。
④干枯:用以描述草木的干枯。
谷①神②不死,是谓玄牝。玄牝③之门,是谓六合根。绵绵若存④,用之不勤⑤。
⑦取强:逞强、好胜。
第十章 31
【原文】
第六十七章
【注释】
①歙:通“翕”。吸,合。
②可道:能够言说。这里的“道”作动词用。
⑥见小曰明:能察见纤细,才叫做“明”。小,纤细。
?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①,吾见其不得已②。天下神器③,不成为也,不成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贤人有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④或吹⑤;或强⑥或羸⑦;或载或隳⑧。是以贤人去甚、去奢、去泰⑨。
【剖析】
⑦故德交归焉:让群众享用德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老子讲的是为政的交际之道,第六十六章讲的是为政的内治之道,此章则是老子综合交际、内政而讲为政的遍及之道。在伶仃阐述交际和内政的为政之道时,老子只夸大了“为下一”,此章老子在为下的根本上,提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条原则,并据此而提出祸莫大于无敌的论点。老子以为:慈能得天佑,俭能得人助,不敢为天下先则能得道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