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李太后怒颜询政务 司礼监倾轧起风云[第6页/共7页]
“太祖天子爷立有法典,太……”朱翊钧本想说“寺人不得干政”,但一见母后眼睛瞪得铜铃儿似的,底下的话便缩了归去,改口说道,“寺人只能替天子管家,治国还得依托外廷的文武大臣。”
内侍退下,屋子里堕入长久的沉默。朱翊钧看出母后仿佛是专门为寻事儿来的,但又不知她为的甚么,“哑”了半天,只得主动问道:
“吃不了那么多,就该减几道。一国之君,该给老百姓做出榜样,任何时候都不成养成华侈的风俗。冯公公,你抽暇儿到御膳房打个号召。”
“她跟你说的?”
“这个张四维,”李太后撅着嘴,不满地说,“当初他入阁,不是张先生亲身保举的吗?”
“兵科给事中顾允的建议。他说将官久任,倒霉朝廷节制。儿感觉有事理,就准了他。”
“如何呢?”李太后放下筷子问。
“母后还记得万历四年夏季的棉衣事件吗?”
“母后有何旨意,儿在此恭听。”
“是张先生亲身保举,但民气隔肚皮,哪能样样都看得清楚?古时之奸佞,有网罗美女误其国君者,有置毒于胙肉中,诬其太子者,这些人秽行恶迹未败露之前,哪个不是极尽谦虚之能事?远的不说,就说高拱在隆庆天子爷面前,还不是一味的阿谀?待到隆庆天子爷晏驾,这高胡子对皇上这位新主子,倒是气势汹汹露了本来脸孔。现在张四维何尝不是如许?张居正活着时,他谨慎谨慎曲意巴结,放屁都怕打出屑子来。但自担负阁揆以来,就迫不及待调拨弟子连发劾折,对张居正生前正视的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如此祸延干臣,毒及忠良,机枢失衡,欺诬可见,皇上岂能不谨慎思之!”
“另有,”李太后接着说,“司礼监秉笔寺人张鲸,咱看这小我心术不正,比当年勾引你的孙海、客用还要坏,你顿时把这小我逐出大内。”
乍听这个高耸的发问,朱翊钧一时不知如何说话,只得诚恳答道:
朱翊钧再不济也当了十年天子,焉能不懂李太后所说的这番浅近事理?但他有一层心机不敢向母亲暴露,调离戚继光的统统来由都只是幌子。真正的来由只要一个,就是因为他是张居正的爱将。朱翊钧暗中正在抓紧筹办清理张居正,若不把戚继光先行撤换,万一这个敢作敢为的大将军领兵反了都城,本身最好的前程大抵也只能学建文帝钻暗沟儿逃脱。恰在这点上,张四维与他不谋而合,是以才有顾允本子的出笼。他批准这道本子时,也估摸过有朝一日母亲会诘问,故想出了一条敷衍的来由,此时恰好派上了用处,只听他大声嚷了一句:
“皇上,你方才说的话,都是治国的大韬略,你能如许说,老奴听了欢畅。老奴亲眼看到你长大,这毫不是摆谱儿的话,太后能够作证。记得皇宗子在启祥宫出世那天,老奴欢畅得直掉眼泪。一看到这白白胖胖的小龙蛋儿,咱就想起了皇上小时候的模样。太后还记得吗?皇上两岁时,犯了百日咳,每天夜里不睡觉,闹着要骑马玩,老奴只得哄着他,趴在地被骗马。皇上你骑在老奴背上,双手搂着老奴的脖子,一骑半宿,老奴满地爬还不能停下,一停下你就哭。常常一个时候下来,老奴两只膝盖在砖地上磨得破了皮,血流不止。但只要能哄着皇上欢畅,老奴打心眼儿里都不感觉难受。日子过得真快呀,转眼间皇上也生孩子了,这叫老奴怎地不生感慨。皇上二十岁了,却已当了十年天子。张先生生前多次说你天纵贤明,初创了大明王朝的复兴之象。老奴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现在你亲身柄政三个月,考虑轻重缓急,辩白是非瞀乱、善恶纷挈,都能恰到好处,这都是难能宝贵的明主之风。但是,皇上做下的诸如开籍王国光、撤换戚继光等事,老奴一边看了,又感觉匪夷所思。但转而一想,倒是有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