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下罪己诏权臣代笔 读废帝诗圣上伤怀[第6页/共7页]
张鲸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甚么疏?”
“张先生,你今儿个归去,就替皇上拟出罪己诏来,明日送通政司,在邸报上登载。”
“如何讲的?”
一向在中间沉着察看的冯保,这时候也看出了端倪,赶紧也跟着张居正跪了下去,奏道:
自圣上临御以来,讲学勤政,圣德日新。乃数月之间,仰窥圣意所向,略不如前……
“万岁爷说得太对了,就说主子方才提到的《碧里杂存》,很多人就讥它是齐东野语。”
张鲸读着读着,一半被诗中的愁闷之情所打动,一半出自对朱翊钧表情的揣摩,竟然两眼一挤落下泪来,几滴泪珠打湿了笺纸,他吓得浑身一颤抖,赶紧跪下乞告:
另有更令朱翊钧揪心的事,便是张居正替他草拟的《罪己诏》,诏文用词刻薄,用自唾其面来描述犹嫌太轻。朱翊钧读过一次,顿觉胸闷气短,他再没有勇气来读第二遍。他恨不能把那份《罪己诏》撕个粉碎,但撕了又有何用?它早就登载在通政司邸报上,通过邮传发往天下各府州县。想想本身身为天子,却不得不将这一点点“秽行”公之于众,让天下的蕞尔小官都将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朱翊钧就恨得咬牙切齿。但统统的痛恨都只能深埋于心。自孙海、客用分开以后,对调入乾清宫来奉侍他的这些个陌生面孔,他是一个都不敢信赖。
张鲸是司礼监八个秉笔寺人之一。年纪固然只要三十五六岁,在内廷却差未几待了将近二十年。他五岁被阉送入宫中,在内书堂读了六年书,在寺人里头是个可贵的秀才。他与时任杭州织造局督造的钦差寺人孙隆是好朋友,经孙隆的保举,他投到冯保门下。冯保赏识他为人谨慎,写得一笔好字。前年,便将他从御马羁系事牌子的位子汲引为秉笔寺人。在司礼监,除了张诚,他算是第三号人物了。此人平常言语甚少,口上从不言是非之事。是以,在此次内廷野生作动中,他被冯保挑来每日往东暖阁当值,给皇上送本读本。
“赐死?”李太后一愣。
牢落西南四十秋,
风尘一夕忽南侵,
“你看看,朕这里也有一首。”
朱翊钧默看一遍,又吟诵一遍,看得出他神有所伤。深思偶然,他俄然从案几的镇纸下拿出一张笺纸递给张鲸,言道:
“那老衲人呢?”
张鲸清算好奏匣,正要告别前去慈宁宫,朱翊钧仿佛记起了甚么,又把他喊住,问道:
“题完诗就走了,不知所终。”
张鲸答:“对建文帝旧事,书中记录颇详。说建文帝尚在髫年之时,太祖天子夜里做梦,看到内廷摆布楹柱,有吵嘴二龙缠绕相斗。左边楹柱上的黑龙克服。天亮后,太祖发明燕邸——也就是厥后的永乐天子爷,与皇太孙——也就是厥后的建文帝,各抱一根楹柱玩耍,而燕邸恰幸亏左边那根楹柱,太祖心下便起了狐疑。后太祖带着燕邸与皇太孙阅御马,出了一个上联让两人对,太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太孙对曰‘雨湿羊毛一片毡’,燕邸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一听,不免心下喟叹天命不成违。他传位太孙后,曾封闭一箧,密召已成为建文帝的太孙说:‘你若他日碰到大难,病笃之际,方许开视。碰到小灾,则万不成翻开,牢记牢记。’到了壬午那一年,燕邸从北京出兵,靖难之师围了南京紫禁城。建文帝危急当中,便翻开太祖给他的箧笥。只见内里唯有僧衣帽一副,度牒一纸,剃刀一具罢了。建文帝遂连夜削发,放火焚宫,从暗沟中逃出。有司便以自焚而奏达于永乐天子爷。建文帝这是顺天知命,见机保身。至正统年间,距靖难之变不觉已有四十年,有一天,云南布政司衙门俄然来了一个老衲,杖锡从甬道入正堂,南面而立,曰:‘吾即建文帝也,今吾年八十,彼已传四朝,事即定矣,吾有首丘之怀,故欲归耳,汝等可为奏闻。’说着就从袖里取出诗笺来。藩臣难辨真假,便着人将老衲人礼送来京。当时建文帝时的宫中旧人多数物故,有一个老宦者还活着,他说:‘老衲人前身是否就是建文帝,吾能验之。’说着让老衲人脱去左脚鞋袜。他一见老衲人的脚板心,便抱脚痛哭。本来这老宦者当年曾在宫中为建文帝侍浴,晓得建文帝左脚板心上有一颗黑痣。今老衲人脚上恰好就有一颗,老宦者是以鉴定是建文帝无疑。有了这个鉴定,朝廷也就善待老衲人,留在宫中奉侍。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