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猜灯谜说龙马精神 献颂诗免百姓欠赋[第3页/共8页]
驰向中原拜洛书。
“皇上所言极是,词臣们想必早就筹办好了。”
帆海梯山入贡回。
“马与龙配,即龙马精力,皇上得此吉兆,乘风御气穷极八荒,更当亲政爱民励精图治。”
“冯琦这首《观灯篇》,大半都写得不错,像‘傍晚千门凝瑞霭,当天片月流光彩,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天下春如海’这些句子,都写出了鳌山灯的气势。但是,读到‘灯烟散入五侯家,炊金馔玉斗骄奢’,朕就起了狐疑,这个冯琦是不是指桑骂槐?说贵爵大臣们借着灯会之机大肆豪华,明里是骂贵爵,暗中指的是朕不该停止鳌山灯会。最后几句,冯琦算是暴露了尾巴,甚么‘年年州县告灾频’,甚么‘愿将圣主光亮烛,并照冰天桂海人’,你听听,这不是在骂朕只顾自家欢乐,却全然不顾官方痛苦吗?”
这两条灯街,入口处都有招牌。左边灯街口儿上,五盏八角小巧宫灯上各写了一个大字,合起来是“九曲黄河灯”。顾名思义,这条灯街很长,如同九曲黄河。一入街中,便设有多处藩篱,彩灯巧布,人入此中,常常转晕了找不到出口。右边灯街入口处,吊了七盏走马宫灯,上面誊写的字儿是“二十四番花信灯”。在万历六年的鳌山灯会中,就扎饰了“九曲黄河灯”,朱翊钧还曾兴趣勃勃地走了出来,若不是管灯的火者带路,他恐怕在内里转悠一早晨也出不来。彻夜里,朱翊钧还想出来一试,他就不信本身没有本领走出来。但是,右边的这个“二十四番花信灯”倒是万历六年那次灯会中没有的,朱翊钧喊来冯保,猎奇地说:
花边陌上烟云满,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二年的状元,在翰林院待了很多年,是驰名的才子,张居正一向正视他,把他定为朱翊钧的六名讲臣之一。但他深沉练达,为人做事从不张扬,在这类众目睽睽的大场面中,他向来都是甘在人后三缄其口。这会儿冯保点了他的名,情知躲不过,只得挤上前来言道:
“太后、皇上驾到——”
冯琦从地上爬起来,双眼噙满冲动的泪水,但朱翊钧这时已没故意机听他的唠叨。楼下广场鳌山灯前已经响起了如春雷震耳的嘭嘭鼓声,世人又都挤到雕栏前朝下旁观,只见九九八十一个叉角孺子,奔驰腾跃击起了腰鼓,在他们中间,另有七七四十九个小女人提着篮子,在叉角孺子间翩翩起舞。她们篮子里盛满了素净的花瓣,踩着鼓点挥动玉臂纵情抛洒——广场上顿时下起了花瓣雨。冯保好不轻易挤到朱翊钧跟前,扯着嗓子先容说:
便愁玉漏春宵短。
年年州县告灾频。
“真有这事?”朱翊钧问。
“设法是有,”张居正毫不忌讳,坦言说道,“天下百姓,特别是那样小户人家,财力非常有限。他们根基上是靠天用饭,若该年风调雨顺,一年的支出,也仅仅只能供交当年的税粮。若赶上荒年,地步歉收,当年的税粮都交不起,那里另有才气了偿上年的积欠呢?臣曾让户部派员到上面州县做过调查。一些征收赋税的官员欺蒙朝廷,回避任务,常常将当年征收的税粮挪作附带的征收,名义上完成了之前的欠税,实际却减少当年的征收。本年减少的税粮,又成为来岁的积欠。官府讨取逼求无休无止,百姓如何能忍耐!丁门小户被逼得家破人亡,执事的胥吏却填饱私囊。天下百姓百姓是国度安定的基石,百姓的痛苦就该是皇上的痛苦。现在,国库储藏充盈,是以,臣建议皇上,下旨蠲免天下万历七年之前的统统积欠。如许的善举,就即是皇上给天下的每一名老百姓都送去了一盏大光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