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议夺情天官思抗旨 陈利害皇上动威权[第3页/共8页]
“母后,儿为天下慰留张先生,不知千秋万代以后,百姓百姓会如何看我?”
张瀚对王锡爵的辩白不觉得然。他感觉两位年青官员的行状有沽名钓誉之嫌,便劝道:“年青人,老夫晓得你们的心机,想在守制题目上做做文章。老夫想奉劝你们,万不成为博得浮名,而毁了自家出息。”
却说前日,小皇上听了冯保的建议,在平台伶仃召见张瀚,但愿他出面上书朝廷,劝说张居正夺情。冯保的这一建议,实在是保全皇上威权的万全之策。皇上为天下之主,想办的事没甚么办不成的。但夺情事大,若皇上直接给张居正下旨,必将会引发士林非议,这时,若让吏部尚书张瀚出面上奏,皇上只是就他的奏本作个准予张居正夺情的批谕,则这件事所接受的风险便从皇上那边移给了张瀚。办成了,皇上不愧是社稷之君;办不成,张瀚就是替罪羊。当然,情愿给皇上写本子慰留张居正的官员大有人在,但冯保虑着最合适的人选还是张瀚。一来张瀚为天官,位高权重,说话有分量;二来措置官员的守制与否也是他吏部尚书分内之事。
“是啊!”张居正长叹一口气,叹道,“张瀚觉得我不肯守制是妄图权位,这个曲解太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是别人管不得的事情,由他去吧。”张居正暴露一脸的轻视,“只是不谷看错了人,竟然信赖他这么多年。”
“冢宰大人,愚职想探听一件事。传闻皇上在平台召见了您,要您劝说首辅夺情,可有此事?”
张瀚顿了顿,又把在坐的三位细心看过一遍,才缓缓言道:“老夫年青时也颇好名,为了名,常常铤而走险,现在回想起来,才感觉非常好笑。综观汗青,那么多驰名流物,有谁不是过眼云烟?名流名流,因名而累人。单说五经中所载人物,《易》中载十三人,《书》一百一十三人,《诗》一百四十八人,《礼记》二百四十四人,《春秋》两千五百四十二人,共三千六百人,从中挑其重者也不下三百人。明天,你们谁还记得这些人?倒是汉朝新城三老、鲁国两生、壶关三老、洛阳令尹,皆不知其姓名,千载之下,先人尚记念他们的风采,驰名变成知名,知名反而驰名,王大人,此中事理,不成不沉思啊!”
两人又就一些详细事情密谈了约一个时候,李义河方告别拜别。他刚一走,张居正就命游七去找徐爵,让他把张瀚不肯出面上书慰留的动静敏捷奉告冯保。冯保本觉得让张瀚上书是十拿九稳的事儿,却没想到病骡子也有尥蹄子的时候。他顿时感到局势严峻,便赶紧进了乾清宫,向李太后禀告此事。李太后叮咛部下寺人把皇上从东暖阁喊来,一同商讨此事。
“没有。”
王锡爵闻听此言,惊问道:“冢宰大人何出此言?”
“有。”
“主子遵旨。”
吴中行又问:“本日的邸报想必冢宰大人已看到了?”
张瀚避开李义河探听的目光,鼓起勇气说道:“李大人,不谷本日找你来,就是想让你给首辅传个信儿。不谷经再三思虑,以为劝首辅夺情不当,是以不筹办上书。”
张瀚做梦都没有想到快六十岁的人了竟然还能撞大运,担负六部尚书之首。他晓得他的这一段发自老年的斑斓出息,美满是因为张居正力排众议喜爱于他的启事,是以打从心眼儿里对张居正感激涕零。上任三年来,无不对张居正言听计从。甫一就任,他就看出张居正整饬吏治的决计,以及他重用循吏轻视清流的用人之道。他虽不曲直意巴结,但也极力推行。天下官职,每有一缺空出,张瀚都会叨教张居正该由谁来接任。偶然候,张居正提出的人选,他以为分歧适,但也不会提出反对定见。以是,名义上他是天官,实际上,一应人事大权都被张居正紧紧抓在手中。日子久了,张瀚偶然候也感到痛苦。架空的滋味非常难受,夜来展转反侧难以入眠。但不管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他都没有说过一句怨语,他老是提示本身不要以“天官”自命,充其量只是一僚属耳。是以,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他也毫不会自作主张而违逆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