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注释[第3页/共5页]
[4]吴国的国名始见于《春秋》,吴国君主始见于《左传》,都在鲁成公七年(前584)。
[10]请参看《资治通鉴·周纪二》,原文是“皆以夷翟遇秦,摒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16]事见《左传·定公四年》。
[25]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国语·晋语四》,《史记·楚世家》。
[7]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三年、六年、八年、十一年,桓公五年。
[40]以上据《史记·孔子世家》。
[31]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6]以上管仲的治国方略请参看《国语·齐语》。
[1]事见《左传·文公元年》。
[14]关于连坐的解释,请参看王伯祥《史记选》。
[6]赵籍是赵襄子侄孙,魏斯是魏桓子之孙,韩虔是韩康子之孙,绛即今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即今山西省闻喜县。
[5]以上事见《左传》之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49]事见《史记·赵世家》。
[4]本节事见《左传·隐公四年》、《史记·卫康叔世家》。
[22]语见《左传·昭公六年》。关于叔向,请参看《芳华志》。
[15]请参看《论语·季氏》。
[13]车裂有分裂死尸和分裂活人两种,商鞅是在身后车裂,即五马分尸。
[30]事见《左传·昭公五年》。
[22]夫差伐陈,在鲁哀公六年;伐鲁,在鲁哀公八年;城邗,在鲁哀公九年;伐齐,在鲁哀公十年和十一年;宋鲁之间开河道,事在鲁哀公十三年,事见《国语·吴语》。
[3]请参看《史记·楚世家》。
[22]本节所述,均见《左传》之僖公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
第五章
[9]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29]见《史记·秦本纪》。
第一章
[5]请参看《荀子·议兵》。荀子是反对屠城的。但他特别提出“不屠城”,则申明屠城之事已经产生。
[5]鲁桓公是鲁惠公的嫡子,鲁隐公的弟弟。公元前712年,鲁国大夫羽父行刺了隐公,立桓公为君。桓公在位十八年,无大政绩亦无大错误。他的窝囊,当是鲁国的窝囊。
[2]有学者以为,楚灵王才是真正的霸主(请参看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则此处亦可改成“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称霸”。
[24]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10]郑国兼并戴国,是在鲁隐公十年(前713)。齐国兼并谭国,是在鲁庄公十年(前684)。今后,《春秋》开端利用“灭”的观点。
[30]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左传·文公六年》。
[10]请参看童书业《春秋史》。
[17]事在鲁桓公二年,《左传》称“始惧楚也”。
[1]事见《左传》之庄公十年、十四年。
[13]见《论语·宪问》。
[8]事见《史记·苏秦传记》、《战国策·秦策一》。
[6]事见《史记·孟尝君传记》。
[12]请参看刘向《战国策序》。
[41]以上请参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5]以上事见《左传》之定公三年、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