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注释[第2页/共5页]
[15]《淮南子·原道训》称:“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因而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麟虫。”
[5]本节事见《史记·吕不韦传记》和《战国策·秦策五》。
[12]请参看刘歆《新序》。
[32]事见《左传·定公五年》。
[9]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13]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49]事见《史记·赵世家》。
[48]事见《左传·哀公二年》。
[20]事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3]见《论语·宪问》。
[9]齐桓公设女闾一事,见《战国策·东周策》,亦请参看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明》。
[8]事见《史记·苏秦传记》、《战国策·秦策一》。
[15]刘向的《战国策序》就说:“战国之时,君德陋劣,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统统之权。”此说甚为有理。
[11]见《国语·齐语》。
本卷所据史实及部分观点,请参看《左传》、《国语》、《史记》、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先秦史》、童书业《春秋史》。
[1]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36]请参看《史记》之《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传闻,当时周公便感慨说“鲁后代其北面事齐矣”。
[5]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元年至桓公二年,《史记》之《鲁周公世家》、《宋微子世家》。
[33]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2]请参看刘向《战国策序》。
[4]据《史记》之《秦本纪》与《秦始皇本纪》,并请参看雷海宗《中国文明与中国的兵》。
[18]春秋止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议。但《春秋》经文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最后一行是“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传文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一行是“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三家分晋,则在鲁悼公二十八年(前440),间隔吴国灭亡三十三年。
[4]事见《左传·宣公三年》。
[8]请参看《左传·文公十七年》。
第五章
[6]赵籍是赵襄子侄孙,魏斯是魏桓子之孙,韩虔是韩康子之孙,绛即今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即今山西省闻喜县。
[34]事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5]据《左传·昭公三十年》,吴王阖闾灭徐,徐君“断其发”以示臣服。至春秋末,人们仍称“吴发短”,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34]见北岛《答复》。
[24]事见《左传·哀公十三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2]夫差伐陈,在鲁哀公六年;伐鲁,在鲁哀公八年;城邗,在鲁哀公九年;伐齐,在鲁哀公十年和十一年;宋鲁之间开河道,事在鲁哀公十三年,事见《国语·吴语》。
[11]语见《左传·昭公三十年》。
[16]请参看《史记·楚世家》。
[8]鲁隐公九年,郑庄公伐宋,便借用了王命;隐公元年,郑庄公伐卫,便动用了王师。
[22]语见《左传·昭公六年》。关于叔向,请参看《芳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