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注释[第4页/共5页]
[11]事见《史记·孟尝君传记》。
[14]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21]语见《左传·襄公三十年》。
[15]《淮南子·原道训》称:“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因而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麟虫。”
[7]楚国令尹子西说,楚在西周封建时的国土面积只要周遭五十里,可见当时的楚也是都会国度。见《史记·孔子世家》。
[20]事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0]事见《左传·哀公二十年》。
[28]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6]见王充《论衡·效力》。
[3]如果在齐桓公前面加上郑庄公,在楚庄王前面加上楚灵王,结论也一样。
[26]此事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和出土文物子犯钟。该文物部分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藏,部分由台北保藏家陈鸿荣先生保藏。
[1]本节与下节所述史实,请参看《史记》之《苏秦传记》和《张仪传记》。
[6]以上管仲的治国方略请参看《国语·齐语》。
[20]事见《左传·昭公四年》。
[21]请参看《史记·齐太公世家》。
[5]请参看《荀子·议兵》。荀子是反对屠城的。但他特别提出“不屠城”,则申明屠城之事已经产生。
[15]关于对商鞅变法及其立法和法律的评价,请参看易中天《帝国的闭幕》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那边面有更详确的阐述。
[7]请参看《国语·齐语》。
[22]本节所述,均见《左传》之僖公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
[39]以上语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7]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第二章
[47]春秋时,县大于郡;战国和战国今后,郡大于县。
[3]郑立国,是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3年(周平王二十八年);克段,是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归天,是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
[29]事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9]本章触及的商鞅事迹除另有注释者外,均见《史记·商君传记》。
[17]传闻,田成子是“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孟尝君与三千门客吃一样的饭菜,见《史记·孟尝君传记》。
[1]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5]请参看《论语·季氏》。
[17]事见《左传·襄公十年》。
第一章
[18]春秋止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议。但《春秋》经文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最后一行是“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传文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一行是“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三家分晋,则在鲁悼公二十八年(前440),间隔吴国灭亡三十三年。
[8]北方诸国的称王时候已没法确知,司马迁说最早是秦惠王(请参看《史记·周本纪》)。但秦惠之前,齐威和魏惠,另有韩和燕,仿佛已都是王衔,只要赵国称王最晚。
[2]请参看《孟子·滕文公下》。
[23]事见《左传》之哀公元年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