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存之道[第5页/共8页]
不管就对了。因为君有为,则民自治;君无情,则民自富;君无能,则民自在。这不就是老子的政治思惟吗?只不过,以百姓为刍狗,话说得太刺耳罢了。
不异之处,在于都是“以天道说人道”;分歧之处,则在于对天道的了解。道家的了解,是“天道有为”;荀子的了解,则是“天道自为”。荀子说――
德的最高境地,是中庸。孔子说――
先看甚么是天命。
却又恰好是反调。
因而,天择物竞,弱者保存,便成了霸道。
这当然罪无可恕。
由此,荀子得出结论――
的确,老子像孙子。
并且不管哪种解释,刍狗都很贱。
比如水,跟谁争呢?不但不争,还让。水,老是往低处流,把高处让给别人。它也老是待在人们不想去和看不起的处所,叫“处世人之所恶”;同时,又把大师都想要的送给大师,叫“善利万物而不争”。
商容又问:颠末大树要趋行,明白吗?
也叫“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23]
商容又伸开嘴巴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总之,谁会装,谁就活下去。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就是老子的保存之道。
那该如何活?
题目是你不讲,人家讲。老子讲,庄子也讲,还讲得头头是道。这就让儒家在争鸣中落了下风。
商容病重时,老子去看他。
也就是说,你拿恩德回报了仇怨,叨教,又拿甚么去回报恩德?当然,你也能够“以德报德”。但,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回报,公允吗?
君子当自强
以是老子说――
那就临时叫他“老子”。
总之,一要慈,二要俭,三要不敢为天下先。[8]
以是,不管君王还是草民,保存之道都不是也不能是老子的逞强,庄子的清闲,孔子的中庸,荀子的自强,或者墨子的行侠,孟子的仗义。
庄子当然也主张君有为。但他更在乎的,不是君主把群众看何为么,而是本身把本身看何为么。这可比别人如何看,带领如何看,首要很多。
有一天,美女和郑袖谈天。
荀子却要来算总账。[40]
兵道与兵法
以是,东施效颦,是好笑的;燕雀以为鲲鹏不该飞得那么高、那么远,也是好笑的。因为对于道来讲,万物一概划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就叫“齐物论”。[27]
近似的话,老子也说过。
它当然是保存之道。
这段话,很轻易被了解为活命哲学:胆敢冲上去的就死,不敢冲上去的就活。但如果本意如此,则原文就应当是“敢则杀,不敢则活”。那么,老子为甚么还要在这两句话的前面,加上“勇于”二字呢?
那么,为甚么统统的水都往江里海里流?当然是“以其善下之”,即谦恭自下,长于放低身材,做低姿势。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
那么,空地在哪儿?
那么,君子的常体又是甚么?
因而孙子又说――
不晓得,正如我们不知《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谁。李耳?老聃(读如单)?太史儋(读如单)?老莱子?或者这故事中的老子?能够是,更能够不是。
不爱罢了。
上善若水。[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