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页/共5页]
3、很长的一段时候里,天子让司礼寺人代行\"批红\"之权,辅臣不但要推断天子之意而行事,更要到处受寺人的制约。
郡--郡是行政地区。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中闻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厥后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而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地区变小了。直到隋代才打消了郡。唐朝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地区。宋废郡。
[2]冀州共呈现两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下仿此。这些说法按照郑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
这都是承担秘书、参谋事情的辅臣们与百官之首的\"宰相\"的庞大辨别。以是说,明初朱元璋拔除宰相是中国当代官制史上最首要的一次鼎新。
自秦乃至于清,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向未曾停止,大抵而言,是向着皇权兴而相权弱的方向生长,台阁、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都是天子为了限定相权、减弱相权而采纳的呼应办法。总的做法是先让一些职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天子的秘书,然后逐步令其权力加大,直至把本来宰相架空,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这时便又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天子便再设一机构,让另一些职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其秘书……一来一往的循环当中,相权便日渐微小,而皇权日渐加强了。
后汉到南北朝末,州根基上是监察区[1],偶然也是行政区。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垂垂地缩小了。在唐朝,天下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朝根基上分歧。明清改州为府,以是有\"兖州府\"、\"扬州府\"等称呼,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散州附属于府。
道--唐朝的道是监察区,略相称于汉朝的州。贞观年间,分天下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2];(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
州--相传尧时禹平大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如许,边境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分歧罢了。到了汉朝,中国的国土更大了,因而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厥后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改梁州为益州。东汉期间,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较,增加六州。(1)把凉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