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不如归去[第1页/共3页]
却亦占有我乡愁的一部分。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永王与肃宗的这场帝位之争中,永王终究失利,导致被杀。成王败寇,是千古不灭的定律。李白身为永王军中幕客,天然遭到连累,蒙受监狱之灾。
暮年的华岩意气飞扬,亦曾北上都城招考,虽才学劣等,却只得八品阶位之职,与贰心中弘远的抱负相去甚远。他没有任官便分开了京师,今后绝意于宦途,遣兴诗画,自结茅舍成小隐,得名离垢居士,意与乱世划清边界,独守一方简练。
清朝画家华岩绘有一卷《春谷杜鹃图》。
思乡情切,如同杜鹃啼音,字字句句,皆是落叶归根之念。
现在,蜀地峨眉仍然是杜鹃的陆地。
子规。即杜鹃鸟,又成杜宇,子鹃,俗称布谷。李时珍曾有言:“杜鹃出蜀中,今南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日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稼穑。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凡是究竟都要比料想残暴。李白入幕才短短数月,他的政治才气还将来得及发挥——距他前次在京为官整整十二载后,他终究等来了此次机遇,他正筹办清算翅羽,一展云霄冲天之志……而他顶头的那片天,刹时就换了仆人。
华岩号新罗隐士,白沙道人,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白砂里人,后居住杭州。华岩作画力追古法,花鸟尤佳,又善书,能诗,时称“三绝”,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笔下的花鸟,意境清爽漂亮,极具精魂,花朵犹闻其香,禽鸟毛羽详确疏松,毫毛毕现,笔法细致而诡异。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解弢馆是华岩暮年在杭州的寓所,如画中所绘,馆内有柳枝山石,花香鸟鸣,真是好一片风景故乡,世外山谷。山石遒劲如削,他用石青点苔,更显出几分古朴潮湿的味道,雨后的气味,就很浓烈了。几枝杜鹃开得清癯,飞红点点,非常疏朗姣美。几束柳丝在风中飞扬,柔嫩而适意。两只杜鹃分立于柳枝与花间,喁喁鸣翠,姿势极其欢畅。
更难以预感的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李白行至巫山之时,朝廷因关中遭受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者以下皆可赦免。因而,李白重获自在,欣喜之余,写下了脍炙人丁的《早发白帝城》。
巴蜀是李白的故里。
相传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厥后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故,身后魂化为鸟,暮春之际,日夜哭泣,其声哀怨而短促,清脆而密意,好似在说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令人闻之断肠。口中鲜血落入山中,遂化为杜鹃。
春谷杜鹃,这名字就很有深幽之美,画意天成之余,诗意亦天成。
宣城又见杜鹃花。每年的春三月,子规仍然日夜鸣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他是真的归去了,醉醺醺地循着子规的叫声,循着杜鹃的花香,携着一缕诗魂,去了他的故乡——巴蜀。那边的杜鹃,开成了陆地……天府一样。
附: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可华岩笔下的春愁是美,是灵动。他虽亦“飘蓬”,但他离了垢,修成了心中的琉璃,一尘不染,炊火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