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为报刊写稿、为朋友写序[第2页/共4页]
北宋名道唐子霞,头戴铁冠道帽,人称“铁冠道人”。苏东坡守杭,与之结为老友,有诗文酬往。宋徽宗召见他于汴京,未久就辞归,结庐天目山。林正秋发掘了天目山深厚的玄门文明,不但增加了天目山名声,也为本地摄生与旅游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感化。
今寺院已毁,但遗址前仍留有一对经幢,高十五.六七米,通体为太湖石修建,体量高大宏伟,虽历千年风霜光阴,仍耸峙在山坡之上,今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天下文保单位。
《杭州》杂志,从二00七年开端,林正秋就在《杭州》杂志撰文。
古洞草深微有露,旧碑文灭不知年。
白塔与原白塔寺,白塔高十四.四米,楼阁式仿木布局石塔,矗立秀美,耸峙在钱塘江干,为古运河连接钱塘江航道的接口上(因为大江沙涨潮落,今已变位)。
林应编辑的聘请,不但写了杭州历代历朝产生的火患史实,也写了前人防灾救火的体例的系列文章,他说,暮年在吴山与玉皇山顶就有观火哨,至今在玉皇山还留有七星缸,就是一个证物(注4)。在为这家杂志撰稿的根本上,让他堆集了大量防火消防的素材,成绩了他的另一本书丰富的书《杭州消防史》(见第二十三章《“收成满行囊”》)。
注释:注1本段改写自张凌鸿作《林正秋,让汗青走进糊口》载《杭州》二00七年四月刊。
林为杭州临安区《天目山》杂志写了专文《玄门初创人张道陵出世在杭州天目山》,天目山是天然庇护区,名闻大江南北,除了郁郁葱葱的丛林资本与丰富的珍稀动植物以外,释道文明丰富。特别是玄门文明,能够成为天目山的另一个宝藏。
林在杂志上一一先容,将它们来龙去脉,风情风貎,闪现给读者,又将当代杭州城内的街巷、马可波罗笔下的民风风俗、市容风貎,一一揭示笔下,将乡土汗青知识传播到市民气中。《杭州》杂志在市民与全市党政干部中具有必然的影响力,全市统统构造、黉舍、街道、社区等都能找到这份杂志。人们读了他的文章,不但增加了乡土文明知识,也为拓展扶植这座都会铺垫了根本,使得“爱我中华、爱我故乡”之情,在市民中慢慢构成。
杭州名菜“东坡肉”,大多数只存眷于这道菜的作料与口味,而林却从古书上考据到了这道制作这道菜肴的每一个法度、每一种调料以及烹制体例,让它获得了最原始的答复。
其中滋味神仙喻,遇有缘人笑口开。”
这个杂志原名《杭州通信》,为中共杭州市委的构造刊物,免费发到各个构造单位与社区,畅通相称遍及,杂志内容很快就能在全市干部与市民中传播。
东晋葛洪,人称葛仙翁,据传到过天目山,在岩洞中捣制仙药。
东汉炼丹家魏伯阳,撰写了最早的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成为玄门的典范著作。此人不肯仕进,却到天目山修炼神丹,著书立说。
《杭州美食》,一家杭州饮食公司的内部刊物(注2),发行量不大,只摆放在本公司旗下餐馆与内部员工浏览。该杂志创办时,编辑登门约稿,林为这家杂志写了很多文章,先容了杭菜名肴及背后的故事及传说,让人们在抚玩西湖美景之余,咀嚼这座都会源远流长的菜肴文明。有记者写道,林传授不擅厨艺,却能将汗青浇注成一道道甘旨好菜,委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