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为报刊写稿、为朋友写序[第3页/共4页]
注3,载《杭州旅游》一九八五年第五期。
杭州至今(90年代初)还没有一个范围大、震惊性的项目,需求推出一个反应南宋古都风情的汗青文明节目。西湖游船节,要有“节”、有“船”的特性,要重现苏东坡、白居易、杨孟瑛、康熙、乾隆坐的船。当代游船、当代游船、本国游船,都要有。不但要拓展杭州的山川观光之旅,还要开辟宗教文明、饮食文明、茶酒文明等,构成旅游文明活动系列产品,以吸引分歧层次的旅客到杭州来(注3)。
西湖边葛岭上的抱朴道院有晋代道家名流葛洪结庐炼丹场合,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汗青了,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对外开放的重点玄门宫观之一。他历数葛洪平生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事迹。相传《抱朴子》一书就是葛洪在杭州葛岭道观所著。
南宋《武林旧事/湖山胜概》有:“葛岭,葛仙翁常来此于此,故得名,亦名葛坞。”
《杭州佛教》,为市民族宗教局主理的一家内部杂志,林为该刊撰文先容了初期杭州佛教由来,在吴越国时,作为首府的杭州被誉为“东南佛国”,全市有梵刹数百所,这与吴越国君主钱氏三代五王信奉“信佛顺天”的主旨不无关联。因为朝廷信奉高僧,礼遇名道,促进了杭州成为当时东南佛教的一大中间,吸引了四方信众,也为杭州西湖的旅游打下了根本。
这个杂志原名《杭州通信》,为中共杭州市委的构造刊物,免费发到各个构造单位与社区,畅通相称遍及,杂志内容很快就能在全市干部与市民中传播。
杭州名菜“东坡肉”,大多数只存眷于这道菜的作料与口味,而林却从古书上考据到了这道制作这道菜肴的每一个法度、每一种调料以及烹制体例,让它获得了最原始的答复。
清《玉皇山庙志》载,唐玄宗年间(712-756),有采松花者遇一道人,问之,则曰:特朝三清道祖,及时腾空而去,一进传场,开山启建玉龙道院,供奉三清三宝三天教主。
林在杂志上一一先容,将它们来龙去脉,风情风貎,闪现给读者,又将当代杭州城内的街巷、马可波罗笔下的民风风俗、市容风貎,一一揭示笔下,将乡土汗青知识传播到市民气中。《杭州》杂志在市民与全市党政干部中具有必然的影响力,全市统统构造、黉舍、街道、社区等都能找到这份杂志。人们读了他的文章,不但增加了乡土文明知识,也为拓展扶植这座都会铺垫了根本,使得“爱我中华、爱我故乡”之情,在市民中慢慢构成。
到了雍正年间,行宫因耐久闲置,天子下旨改成圣因寺,派僧侣把守。
北宋名道唐子霞,头戴铁冠道帽,人称“铁冠道人”。苏东坡守杭,与之结为老友,有诗文酬往。宋徽宗召见他于汴京,未久就辞归,结庐天目山。林正秋发掘了天目山深厚的玄门文明,不但增加了天目山名声,也为本地摄生与旅游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