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下篇 五金》译文[第1页/共9页]
附:倭铅
【原文】
①括派:搜括分摊。
②促:近。
人间利用的银,只要红铜和铅两种金属能够掺混出来用来作假,但是把碎银铸成银锭的时候,便能够撤除杂质加以提纯。体例是将杂银放在坩埚里,送进高炉里用烈火熔炼,撒上一些硝石,此中的铜和铅便全数结在埚底了,这就叫做银锈。那些敲落在灰池里的叫做炉底。将银锈和炉底一起放进分金炉里,用土甑子装满柴炭起火熔炼,铅就会起首熔化,流向低处,剩下的铜和银能够用铁条分拨,二者就截然分开了。野生与天工的干系由此可见一斑。炉的式样附图于左边。
【原文】
夹在乌金纸里的金片被打成箔后,先把硝制过的猫皮绷紧成小方板,再将香灰撒满皮面,拿出乌金纸里的金箔放上去,用钝刀画成一平方寸的方块。然后屏住呼吸,拿一根轻木条用唾液黏湿一下,黏起金箔,夹在小纸片里。用金箔装潢物件时,先用熟漆在物件大要上涂刷一遍,然后将金箔黏贴上去(贴字时多用楮树浆)。陕西省中部制造的皮金,是用硝制过的羊皮拉至极薄,然后把金箔贴在皮上,供剪裁服饰利用。这些器物皮件是以都显出光辉夺目的斑斓色彩。凡用金箔黏贴的物件,如果今后陈旧不消,能够刮下来用火烧,金质就留在灰里。加进几滴菜籽油,金质又会积聚沉底,淘洗后再熔炼,能够全数回收而毫无耗损。
④泉府:掌管货币锻造及畅通的官府。《周礼》:“以泉府同货而敛赊”、“泉府掌以市之征布”。
⑥日用剪、斧口中委余:约莫是指剪割银块时掉下的残余,平时所用的剪刀斧头是不会掉下银渣来的。
凡倭铅古书籍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①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生机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②云。
凡虚假:方士以炉火惑人者,惟朱砂银愚人①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今后,砂盗银气②,煎成珍宝。拣出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物③。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④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黄金以其华丽的色彩为人所贵重,因此人们将黄金加工打形成金箔用于装潢。每七厘黄金捶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把它们黏铺在器物大要,能够盖满三尺见方的面积。金箔的制法是:把金捶成薄片,再包在乌金纸里,用力挥动铁锤打成(打金箔的锤约莫有八斤重,柄很短)。乌金纸由姑苏或杭州制造,用东海大竹膜做质料。纸做成后点起豆油灯,封闭着四周,只留下一个针眼大的小孔通气,颠末灯烟的感染制成乌金纸。每张乌金纸供捶打金箔五十次后就不要了,还未破坏的话,能够给药铺作包朱砂之用,这是凭精美工艺制造出来的奇妙东西。
凡假藉金色者,杭扇以银箔为质,红花子油刷盖,向火熏成。广南货色以蝉蜕壳调水刻画,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火炸炙,即成赤宝色。然风尘逐步淡去,见火又即复原耳(黄矾详《燔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