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粹精》译文[第3页/共6页]
④信郡:广信府,今江西上饶一带。
【原文】
宋子曰:天生五谷以育民,美在此中,有“黄裳”之意焉②。稻以糠为甲,麦以麸为衣,粟、粱、黍、稷毛羽隐然③。播精而择粹,其道宁终秘也④。饮食而知味者,食不厌精⑤。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⑥。为此者难道人貌而天者⑦哉?
攻黍、稷、粟、粱、麻、菽
④为粉者十无一焉:把大麦磨成面粉来食用的十中无一。
③悬:悬置而不消也。
凡小麦其质为面。盖精之至者,稻中再舂之米;粹之至者,麦中重罗之面也。
⑤舂、磨不及麻,硙碾不及菽:芝麻不消舂、磨,豆子不消硙碾。
江南信郡④碓之法巧绝。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则洪潦为患,高则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为地,撅桩维之⑤。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形成,不烦扱木壅坡之力也。又有一举而三用者,激水转轮头,一节转磨成面,二节运碓成米,三节引水灌于稻田,此心计无遗者之所为也。凡河边水碓之国,有老死不见砻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终始,惟风筛之法例无分歧也。
【译文】
【原文】
小麦扬过后,用水淘洗将灰尘污垢完整洗洁净,再晒干,然后入磨。小麦有紫皮和黄皮两种,此中紫皮的比黄皮的好些。好的小麦每石可磨得面粉一百二十斤,差一点儿的所得要减少三分之一。
⑥杵臼(chǔ jiù)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小过”为《易》之卦名,其象“艮下震上”。艮为山,震为木,恰是木杵捣石臼之形。
用牛马或水磨磨面,都要在磨上方吊挂一个上宽下窄的袋子,内里装上几斗小麦,能够渐渐主动滑入磨眼,而人力推磨时就用不着了。
②有“黄裳”之意焉:《易.坤》:“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美在中也。”在此借喻粮食颗粒外有黄衣包裹,而其精华则在此中。
凡力牛一日攻麦二石,驴半之。人则强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其详已载《攻稻.水碓》中,轨制不异,其便当又三倍于牛犊也。
凡磨大小无定形,大者用肥健力牛曳转,其牛曳磨时用桐壳掩眸,不但是眩晕。其腹系桶以盛遗,不但是秽也。次者用驴磨,斤两稍轻。又次小磨,则止用人推挨者。
谷物收成后,比如稻与麦,并非直接便能够食用,稻谷有壳,而麦粒有皮,真正可食用的是壳内里的东西。若非当代的先人发明了取出白米与磨面粉的加工技术,我们明天就不会享遭到香喷喷的白米饭和各式百般的面食。本章的首要内容是水稻、小麦的收割、脱粒以及加工成白米与麦粉的技术和相干东西,还大要报告了其他谷物的加工。(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⑤食不厌精:《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磨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规格,大的磨要用肥壮有力的牛来拉。牛拉磨时要用桐壳遮住牛的眼睛,不然牛就会转晕了。牛的肚子上要系上一只桶用来盛装牛的分泌物,不然就会把面弄脏了。小一点的磨用驴来拉,重量相对较轻些。再小一点的磨则只需用人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