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宋应星生平》译文[第2页/共7页]
宋国霖有4个儿子,宗子宋应升(1578—1646),字元礼;次子宋应鼎(1582—1629),字次九,号铉玉,是甘氏所生,在本县为庠生,没有仕进;三子宋应星,与应升是魏氏(1555—1632)所生;季子宋应晶,字幼含,为王氏所生,副贡生,厥后绝意科举,搬家到县城。宋应星小时候和大哥宋应升一起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中读书。宋和庆于公元1569年中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不久就去官归里,在本乡创办教诲奇迹。接着,兄弟二人又投师于族叔宋鼎祚,和他们的族侄宋士逵,宋士达等人一起就学。
在农业上,起首是进步了农作物的产量,高产地区由畴昔的“苏杭熟,天下足”,扩大到“湖广熟,天下足”。其次,遍及推行了经济作物的莳植。棉花的莳植,从南边推行到北方,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各省都已成为产棉区,特别是江南的松江地区“官民军皂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开端莳植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作物,如江浙、福建等地盛植番薯。公元16世纪烟草传入中国,一起由日本经朝鲜传入东北,一起由吕宋传入福建、广东。明末已是遍及莳植和吸食了。这时,花生也由巴西传入我国,开端莳植。太湖地区的蚕桑业,闽广地区的甘蔗、蓼蓝、漆和各种油料作物,产量都获得了进步。农业经济作物的莳植和推行,一方面为家庭副业和手产业供应了质料市场,另一方面缩小了粮食的莳植面积,扩大了商品化范围。比方:湖州地区农夫种桑是为了出售桑叶喂蚕,蚕结茧缫丝可供纺织绸缎,以是,姑苏地区的丝织业依靠湖州的蚕丝,湖广地区的稻米要送往江浙一带,来自山东、河南地区的棉花供应松江的棉织业。这些被出售的蚕丝、棉花、粮食,都已变成了商品。
宋应星的著作,除《天工开物》和《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外,另有《画音归正》《卮言十种》《正色文原耗》《美利笺》《春秋蛮夷解》以及未刊的《观象》《乐律》等,都已失传。
《醒世恒言》里的《施津润滩阙遇友》一回中的施复佳耦,家中就有三四十张织机,还雇了很多工人,他已经是一个本钱家了。在姑苏城内稀有千个机工(织工)和数千名染工,他们都是不靠地盘糊口,本身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赋闲则死”,“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完整与出产质料离开,一无统统,只要靠出售本身的劳动力为生。他们与机户的干系是“机户出资,机工着力”,所得酬谢是“计日受值”。这些机工摆脱了封建凭借干系,成为受本钱家剥削的“自在”的雇佣工人。
宋应星的先人在元朝(1260—1368)之前本姓熊。元、明之际(十三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熊德甫就任南昌府丰城驿宰,娶本地宋氏为妻,因避兵乱,就改姓他老婆的宋姓,搬家在奉新县东雅溪(今潦水)沿岸。明朝今后,宋德甫和他的先人便世代定居在奉新北乡的雅溪南岸务农。宋德甫一家到雅溪定居后,乘明初当局鼓励开荒之际,开辟了四周的地盘,莳植桑麻、水稻、兼营养蚕,逐步成为运营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