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宋应星生平》译文[第1页/共7页]
宋景有五个儿子,第三子宋承庆(1522—1547),是宋应星的祖父。宋承庆字道徵,号思南,自幼在本县为庠生(秀才),博学能文,娶龙潭黄氏,继娶泥湾顾氏,顾氏生宋国霖(1547—1629),就是宋应星的父亲。宋承庆在27岁时早逝,只留下孤子宋国霖。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不到一周岁时就已丧父,由母亲顾氏扶养,后在叔叔宋和庆(1524—1611)照养下成人,少补诸生,在庠40年,平生都是秀才,没有仕进。从宋景到宋承庆一代人时,宋家还是繁华府第,用人前呼后应,具有阁臣府第气度,但是,到了宋国霖时,家道逐步冷落下来。
公元1603年,江西巡抚夏知己在南昌府刊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熟读此书,这对他厥后写作《天工开物》很有开导。宋应星还喜好音乐、作诗。宋应星青年期间的首要时候和精力,根基上都花在了科举的招考上。
宋应星在分宜担负教谕的时候,近似于我们现在不坐班黉舍的教员,讲课后的余闲时候较多,同时又能打仗到一些图书质料,为他处置写作供应了前提。宋应星充分操纵了这段时候,按照之前的调查所得,再查找需求的参考文献,处置着极其严峻的著作事情。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是明朝出色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农学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进献。在农学方面,留下了一部庞大著作——《农政全书》。该书60卷,约70余万字,内容比之前统统农书都要全面,对农业出产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确的记录,特别对于番薯和棉花的莳植技术作了重点的先容,对屯垦、水利工程及备荒三项作了体系的论述。书中大量保存了《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并且另有所补充。这部书不但清算总结了当代农书,并且反应了当时农业出产的实际经历,富有实际的科学精力,是一部合用性很强的科学书。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坊村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兄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宋应星著作颇富,其代表作《天工开物》,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刻印,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之前农业和手产业技术成绩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别离论述了有关我国当代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达成、五金、佳兵、舟青、曲蘖、珠玉等物品的质料出产和制造过程,从糊口质推测出产质料,从民用机器到国防兵器,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部分,应有尽有,内容博识,笔墨简练,插图活泼,别具一格,可谓我国当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已以中、日、法、英、德等国笔墨传遍全天下,占有首要的汗青职位,产生了遍及的国际影响。英译本称其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日译本则称其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名誉之高。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撰《野议》,著《画音归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写成《天工开物》,刊出;六月,著作《论气第八种》;七月,写作《谈天第九种》。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改成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调升亳州知州,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改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创作《思怜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夏,甲申之变,明朝毁灭,清兵入关,他即弃官归里,以笔墨著作自娱,遂不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