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宋应星的哲学思想》译文[第1页/共7页]
这是说将土内所含的青石(石灰石)用火燃烧,便获得石灰,石灰再与水共同利用,便长时不坏。《冶铸》章称:“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形而功效于世也。”将土中所含金属矿石以炉火冶炼便获得金属,通过锻造使其成为器形而功效于世,但锻造亦需“媒合水火”。《锤锻.冶铁》云:“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净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当金属制出后再烧红锤锻,因为水火未交互感化,其质仍不坚。乘出火之时入水淬之,方成健器。借水火与土(包含土中矿石成分)相互感化,便获得陶器、瓷器、矾石、硫黄、砒霜、石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再通过水火与成形之金交互感化便获得铜锌合金、铜镍合金、铜锡合金,各种百般的锻造器型如钟、鼎、锅、镜、货币以及锻造器型如刀斧、锄、錞、锥、锯、刨、凿、锚、针、乐器等。同理,亦可制得食盐、砖瓦、银朱、火药、火器等物。这些都是无生命天然界的千万种无形之物,供百姓日用甚繁,而究其本原都是由元气颠末水火、土、金的交互感化及气→亦气亦形→形这些物质层次而天生的。
气→水、火→土、金、木→万物
宋应星在分解水火土金木相互干系及过渡层次,亦即处理了“亦气亦形”这一物质过渡层次与形的物质过渡层次间相互干系及过渡以后,便进一步阐述了万物天生之理。《《天工开物.附录.陶埏》指出:“水火既济而土和。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敷,民用亦繁矣哉。”这是说靠水火对黏土的交互感化,烧结成陶瓷,供民日用。同书《燔石》章亦云:“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窜改于烈火。”靠着烈火对来自土中的矾矿及硫黄矿石的锻烧,获得各种色彩的矾石及黄色的硫黄。同章又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以后,入水长时不坏。百里以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
张载以为元气通过阴阳“两端”(二气)形成万物,但并未再解释形成万物的详细过程。宋应星在生长并改进张载实际时,在气与万物之间引入了“形”这一物质层次,以为气是通过形而窜改成万物的,从而把他的实际称为形气论,以有别于元气论。他又把形气论与周敦颐改进的阴阳五行说连络起来,构成他的“二气五行之说”。然后再进一步解释万物由气构成的过程。《《天工开物.附录.作咸》及《论气.气声五》都说“天有五气,以有五行”,以为水火土金木五行由呼应的气而生,不是万物的最原始本原。他又对五行或五气一一阐发,以为水火二气是较根基的。“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形气一》),“形而不坚、气而不隐者,水火之体也。二者介于形、气之间,觉得气矣而无形,觉得形矣而实气”(《形气二》)。那么甚么是形呢?宋应星指出:“凡人间无形之物,土与金、木罢了。”(《水火三》)也就是说,万物由气和水火通过土、金、木构成的“形”这一物质层次生长起来的。把五行的行改称形,并付与新的意义,这是宋应星的一项生长。但他又以为介于气与形之间另有个物质过渡层次即水火。水火是形但又不牢固,是气但又不稳;是气却又无形,是形却又实在是气。把张载与周敦颐体系中的阴阳详细化为水火二气,这是宋应星的另一项生长。张载以为元气由阴阳“两端”所感而活动、窜改成万物,还不敷详细。周敦颐以为由阴阳动静而成水火二气,把阴阳与水火看作两个层次,从而把阴阳笼统化。在宋应星看来,阴阳也是二气,而水火是其最集合的表示情势。火为阳气,水为阴气,阴阳二气与水火实际上应属同一物质层次,即“介于形、气之间”,亦即介于气与土金木之间,下一个层次才是无形体的万物。他在元气与万物之间插入形及形气之间的水火二气这两个物质过渡层次,是对传统的元气论的新弥补,使由气至万物的生长过程详细化一步。因而物质天下的构成,分为以下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