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舟车》译文2[第3页/共6页]
⑨清江浦:运河入黄河口,今江苏清江市。
三吴浪船。在浙江省的西部至江苏省的姑苏之间纵横七百里的范围中,充满很多深沟和迂回盘曲的小溪,这一带的浪船(最小的叫做塘船)数以十万计。搭客不管贫富都搭乘这类船来往,以代替车马或者步行。这类船即便很小也要装配上窗户、厅房,所用的木料多是杉木。人和货色在船里要做到保持两边均衡,不能有多达一石的侧重,不然浪船就会倾斜,是以这类船俗称“天平船”。这类船来往的航程凡是在七百里以内。有些妄图安闲和求便利的人,租它一向往北驶往通州和天津。沿途只在淮阴清江浦,再在黄河浅水逆行二百里,便能够进闸口,在安稳的运河中飞行了。长江上游水急浪大,这类浪船是永久不能出来的。浪船的鞭策力端赖船尾那根粗大的橹,由两三小我合力摇橹而使船进步,或者是靠人登陆拉纤使船进步。至于船的帆船,不过是一块巴掌大小的小席罢了,船的行进完整不依托它。
⑥侧重一石:有一石(百斤)摆布的侧重。
四轮的大马车,运载量为五十石,所用的骡马,多的有十二匹或者十匹,少的也有八匹。驾车人站在车厢中间的高处掌鞭驾车。车前的马分为前后两排(战车以四匹马为一排,靠外的两匹叫做骖,居中的两匹叫做服)。用黄麻拧生长绳,别离系住马脖子,收拢成两束,并穿过车前中部横木(衡)而进入厢内摆布两边。驾车人手执的长鞭是用麻绳做的,约七尺长,竿也有七尺长。看到有不卖力量的马,就挥鞭打到它身上。车厢内由两个识马性和会掌绳索的人卖力踩绳。如果马跑得太快,就要当即踩住缰绳,不然能够产生翻车变乱。车在行进时,如果前面碰到行人要泊车让路,驾车人当即收回呼喊声,马就会停下来。马缰绳收拢成束并透过衡(前横木)入车厢,都用牛皮束缚,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胁驱”。
造车的木料,先要选用长的做车轴,短的做毂(轴承),以槐木、枣木、檀木和榆木(用榔榆)为上等质料。但是黄檀木摩擦久了会发热,因此不太适合做这些东西,有些细心的人就选用两手才气合抱的枣木或者槐木来做,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轸、衡、车厢及轭等其他部件,则是不管甚么木都能够用。
别的,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厥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以蔽风日。人必两旁对坐,不然欹倒。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两旁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其南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罢了。其他难以枚述。但生于南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⑧通、津:通州和天津。
【原文】
缠足:穿上鞋袜。
⑤轼、衡、轸(zhěn)、轭(è):皆车体所附之各部件。轼:在车厢前供人凭倚的横木。衡:车辕头上的横木。轸: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轭:为套在牲口颈上的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