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舟车》译文2[第1页/共6页]
①血争而后日辟:以身相搏而车战渐少。
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盘⑧,解索而野食之。乘车人高低皆缘小梯。凡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当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当其下坂,则九马畴前缓曳,一马从后极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但是险道也。凡大车路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徐、兖、汴梁之交或达三百里者,无水之国以是济舟楫为穷也。
东浙西安船。浙东自常山至钱塘八百里,水径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野蛮、遂安等小河起,至钱塘而止,更无他涉。舟制箬篷如卷瓦为上盖。缝布为帆,高可二丈许,绵索张带。初为布帆者,启事钱塘有潮涌,急时易于收下。此亦已然,其费似侈于篾席,总不成晓。
黄河秦船(俗名摆子船)。造作多出韩城,巨者载石数万钧,逆流而下,供用淮、徐空中。舟制首尾方阔均等。仓梁平下,不甚隆起,激流顺下,巨橹两旁夹推,来往不凭风力。归舟挽纤多至二十余人,甚有弃舟空返者。
⑩没世:永久。
⑤轼、衡、轸(zhěn)、轭(è):皆车体所附之各部件。轼:在车厢前供人凭倚的横木。衡:车辕头上的横木。轸: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轭:为套在牲口颈上的马具。
②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
大车在半途喂马时,不必将马牵入马厩里,车上载有柳条盘,解索后让马当场进食。乘车的人高低车都要经过小梯。凡是颠末坡度比较大的桥梁时,就要在十匹马当当选出最壮的一匹,系在车的前面。下坡时,前面九匹马迟缓地拉,前面一匹马冒死把车拖住,以减缓车速,不然就会有伤害了。大车碰到河道、山岭和曲径小道都过不了,徐州、兖州和河南汴梁一带,周遭三百里很少有河道和湖泊,马车恰好用于弥补水运的不敷。
骡车的款式有四个轮子的,也有双轮的,车上面的承载支架都是从轴那边连接上去的。四轮的骡车,前两轮和后两轮各有一根横轴,在轴上直立的短柱上面架着纵梁,这些纵梁又承载着车厢。当停马脱驾时,车厢平允,就像坐在屋子里那样安稳。两轮的骡车,行车时马在前头拉,车厢平允;而停马脱驾时,则用短木向前抵住空中来支撑,不然车就会向前倾倒。
别的,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厥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以蔽风日。人必两旁对坐,不然欹倒。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两旁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其南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罢了。其他难以枚述。但生于南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江汉课船,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首尾共桨六把,小桅篷一座。风涛当中恃有多桨挟持。不遇顺风,一日夜顺水行四百余里,顺水亦行百余里。国朝盐课,淮、扬数颇多,故设此运银,名曰课船。行人欲速者亦买之。其船南自章、贡①,西自荆、襄②,达于瓜、仪③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