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 逐粮天子[第1页/共5页]
望着李隆基等候目光,张九龄只觉颈后一沉,双腮收缩,焦炙道:“陛下,臣出身卑薄,任职中书十年,无功于朝,河南屯田,臣愿作副使,至于主使之人,还请陛下另择别人。”
高力士站在一旁,不说一说,于无声处接过两碗热茶,踩着沉稳步子走到二人中间,别离奉茶,随后退到一边,待君臣二人饮下烫茶,躬身望着张九龄身后的屏风,还是一动不动,沉默如金。
李隆基忧色外露,转过身去,伸手用筷子指着碗中熟米,“朕之苦衷,九龄可知?”
“京兆尹,裴耀卿大人。”张九龄几近不假思考,紧接着,语速极快道:“裴大人精于财务,经历丰富,臣愿帮手裴大人共置屯田之事。”
“吴王九龄友情甚笃,太子比来跟张九龄走得也很近,如果再加上一个裴耀卿……裴耀卿修建漕运之事,毫不能变。”想到此处,李隆基心中已愣住了脚,俄然收起统统笑容,双眼眯着,似甜睡猛虎,心中暗潮急湍,脸上还是一副轻松之态,口中喃喃道:“焕之,嗯,慎重实干,宽猛得中,好人选。”
巳时刚过,理了半日奏章的李隆基方用午膳。殿外淫雨不竭,殿内一片沉寂,唯有燃炭破裂之声。李隆基倾坐紫檀木龙椅,囫囵吞咽着桌上几道青菜御馔,内侍省总管劳力士伫在八卦铜炉前,谨慎翼翼用铁杖翻着炉中银碳,不时把望着殿外,随后低头走近李隆基,小声道:“陛下,张九龄张大人到了。”
在张九龄眼里,李隆基的盘桓似是一种两难决定的踌躇,高力士的沉默更像一股无形的庞大压力,高力士的一举一动很能够就是天子想要传达却不能直接传达的态度。
李隆基双眼一沉,暗自点头附和。见张九龄已是成竹在胸,李隆基眉头不由皱起,先是语重心长,后是激昂道:“来年开春,朝廷迁徙东都,在此期间,朕再给你三个月时候,制定屯田一应所需,官员委任,调用拨款,征免役税,朕一概照准,如有临时难处,你无需再奏,相做事件,你可直接委任到户部,吏部,工部。河南屯田之事,朕全权授予你措置。”
国难,党争,如此不应时宜地搅在一起,此时现在,李隆基已是焦头烂额。
“回陛下,据臣上月访问所见,秋雨害稼,灾情严峻,屯田一事,不成再拖。臣觉得,朝廷依河渠故道设置水屯为上策,来由有二,其一,稻米产量高于粟米,河南水屯胜利,足以处理关中粮缺的困难。其二,河南十余州蒙受水害,淤积难泄,正可用来莳植水稻,物尽其用,一举两得。”
待张九龄走出兴庆殿的宫门,李隆基拾起碗筷,持续用膳,可俄然没了胃口。高力士看在眼里,紧忙上前道:“陛下,菜凉了,老奴派人给陛下做些骨肉热汤,可好?”
李隆基理了半日奏章,已是一身倦怠,本想与张九龄就粮储之事畅谈一番,却见张九龄不苟谈笑,态度虔诚,李隆基也只得收起半晌的疏松之态,微微点点头,双手扶木椅把的龙头上,正襟而坐道:“河南屯田之事,你筹办如何?”
既然不如裴耀卿,干脆还不如主动让贤,张九龄光亮磊落,李隆基倒是不疑,只不过身为天子,掌控朝局,李隆基所顾虑的则是别的一层短长干系。
李隆基双手背过龙袍,脸上掠过一丝绝望,很快又被笑容所抹过,缓缓走下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