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空寺空人[第2页/共3页]
太宗贞观十九年,高僧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河西复定,佛法再兴。
想前秦盛极之时势何其大?!
“地步本年别津润,故里果树似玉脂。”
河西佛法之盛,以敦煌为最,乃佛教东传的通道和流派,称其为中间也不为过。前秦建元二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即赫赫驰名的莫高窟,尽显河西群众对佛法与佛教的尊崇。
直至武德二年,李轨方才被唐高祖李渊剿除。
PS:此章先容性的东西较多,乍看之下会显得烦琐庞大了些,特别是隋唐之前的河西汗青也先容了些,跨度较远,不过考虑到过渡和流利感,还是这么写了。细读的话会发明这并非简朴的摘取史料,更非生搬硬套。别的,还是那句话,对剧情有观点和建议的,欢迎在批评区主动提出。
一个处所,在分歧的期间,总有分歧的叫法,或由州成郡,或由郡成县,抑或逆行倒施,起落之间,改头换面,如此一来,能保存下的无疑是大浪淘沙后所剩的珍稀精华,长年累月为世人津津乐道,心生神驰。
入空寺,如遁佛门,即便贫乏至心,七情六欲这几字,也不是说斩断就能斩断的,不然怎会有“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之类的说辞?
王朝由人所建,兴衰便是存亡,不过一人与千万人之别,天然也逃不开那仿佛宿命的定论。
夏商周时,敦煌尚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后嗣,号为羌戎的族群在此地游牧定居。
文帝崩后炀帝即位,初时国力鼎盛,前期倒是大乱,东.突厥顺势崛起,大业十三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据包含敦煌在内的河西,复于凉地建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
两两相对,沉寂无声。
玄宗朝时安史之乱发作,唐王朝团体国力由盛转衰,吐蕃乘虚攻占河西陇右。建中二年沙州陷于吐蕃,紧接着河西各州镇接踵沦亡,一陷便长达数十年之久,唐军数次挞伐皆无功而返。
究竟上,多数人提及这两个处所时,的确有将河陇连在一起读的风俗,但是两片地区虽都不乏边关要塞,具有极高的计谋代价和意义,相较于陇西片区,河西的经历无疑更加跌宕起伏,充满转折。
无法好景不长,西汉初年,一样靠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开端大肆入侵河西,迫使大月氏人西迁至两河道域,是时全部河西走廊皆为匈奴领地。如此局面,一向到汉武帝建元二年,调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乌孙等部表里夹攻匈奴,才获得窜改。
寺中念诗,寥寥五十六字,经他口出,却比五十六名和尚同时诵念佛经还要响彻宏亮,将空寺作空谷,引出反响。
瞧见此幕,白衣男人却只淡笑道:“本来空寺也有幽兰。”
爵位虽厚,民气还是凉薄,不复古风,如此,守着浮名,又有何用?
庙门未开,侧窗也无声响。
只因佛家所谓因果,要么被天道所截,一向不该,偶尔应了,多数也是在生命与生命之间停止。
他环顾了这间寺庙好久,还是不知那尊本该背靠金轮大日结跏趺坐于此,享用来自四方信佛者的崇拜和祭奠的佛像是在何时被移去的,而想来这间寺庙,也不会因为昔年佛法佛经的浸礼,在他踏入庙门的那一刻起,就晓得他的至心是在何时如残花败絮般走向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