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人生[第8页/共12页]
厥后,她圆寂了。传闻就在圆寂前她终究体悟到了禅理的秘密。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平生寻求的东西,却在暗中的禅房里悟道。她发觉身外的成绩再高,如同灯再亮,却只能形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别例,能使本身皎然澄彻,心无挂碍,那就是,点亮一盏心灵之灯。
一天,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想磨练一下弟子们的悟性。
你如果用一种超脱、悲观的态度去面对灭亡,把灭亡当作一次再生的机遇,人生不太重来一回,就能减轻生的压力,活得清闲安闲。当你明白了这点,你就做到了王阳明所说的“从底子求存亡”,也就对存亡无所害怕了。
不管是王阳明的“空”,还是佛家的“空”,都不是一无统统的虚空,而是包含了极其深切的意义,即王阳明所说的让心空灵而不胡涂。一方面,“空”是指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久的窜改当中,是以,要求我们达到一种无我——消弭小我私欲的境地;而另一方面,“空”也是“不空”,不管是儒家贤人还是梵学大师都讲究点化世人、普度众生,是以,它是一份救世的奇迹。由此来看,“空”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以无我的精力去处置人间的各种奇迹。
既然我们不能获得灭亡后的体验,那么我们就该在活着的时候体验死去的感受,我们能够尝试闭幕统统的影象,包含已经积累、储存的影象以及我们在此中寻觅安然、幸运的影象,丢弃我们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而建构的形象,如许每一次的结束和丢弃都意味着我们对灭亡的打仗和觉知。
先生曰:“吾儒养心,何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天然就是工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人间若无些子谈判,以是不成治天下。”
问“夭寿不二”。
点亮心灯
有人问:“佛家也务求养心,但它不能用来管理天下,为甚么呢?”
清朝顺治天子曾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昏黄又是谁?”未出世当然不晓得本身是谁,从娘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晓得本身是谁吗?唯有渐渐长大后才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我”的存在,等往生闭上眼后,叨教本身又是谁?在佛家看来,死去的只是人的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连绵不竭的。人有生老病死,以是“生,何尝可喜;死,也何尝可悲”。这便是佛教对于存亡的观点。
佛祖问世人:“你们说说,你们每天讨饭乞食,究竟是为了甚么?”
有一名小尼姑去见师父,哀思地对师父说:“师父!我已经看破尘凡,遁入佛门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很多了,心中的执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如何办啊?”师父对她说:“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并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便能够体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