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历史军事 >王阳明心学智慧 > 第十六章 人生

第十六章 人生[第10页/共1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王阳明看来,存亡就像日夜瓜代一样平常。实在,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曾望着奔腾的江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一语道破了时候的无穷流逝和生命的不竭灭亡。生命在一呼一吸间持续,也在一呼一吸间消逝。每天早上我们醒来,发明本身还活着,那是多么夸姣的一件事。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勉强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同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活着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逄,只为也看得清楚,以是能成绩得他的仁。”

“感谢,我的朋友,实在,我也这么以为。”修鞋匠憨憨地笑着。

先生曰:“学问工夫,于统统声利癖好,俱能脱落殆尽,另有一种存亡动机毫发挂带,便于全部有未融释处。人于存亡动机,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部方是风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陈九川又问:“是甚么诀窍?”

有人问:“佛家也务求养心,但它不能用来管理天下,为甚么呢?”

王阳明答复说:“我们儒家倡导养心,但向来都没有离开过详细的事物,只是适应天理天然,那就是工夫。而佛家却要全数断绝人间事物,把心看作是幻象,渐渐地便进入虚无空寂中去了。他们与人间再没有甚么联络,是以不能管理天下。”

佛陀的手中固然空无一物,但就像苏轼的诗句所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正因为“空无”,以是具有“无穷的能够性”。佛陀感慨世人“倒置”,因为世人只固执于“有”,而不晓得“空”的无穷妙用;世人老是被外在的、无形的东西所利诱,而看不见内涵的、无形的赋性和糊口,而那才是最贵重的明珠。

一心为善,存亡各安天命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平分歧的光彩。

先生曰:“后孔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放学’,是分‘放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放学’也。目不成得见,耳不成得闻,口不成得言,心不成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种植灌溉,是‘放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勤奋、可告语者皆‘放学’,‘上达’只在‘放学’里。凡贤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放学’。学者只从‘放学’里勤奋,天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古希腊的欢愉主义大师伊壁鸠鲁以为:“统统善恶凶吉都在人的感受当中,而灭亡不过是感受的丧失。以是,灭亡究竟上与我们的感受无关,因此不必惊骇灭亡。因为,在人活着的时候,灭亡还没有真正到来,而一旦灭亡来临时,我们又感受不到灭亡了。”确切如此,灭亡并不成怕,可骇的只是我们对保存的固执。王阳明劝戒人们不要把生命看得太重,以免丢失本身,也是这个事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