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历史军事 >天道:荀子传 > 五、劝学

五、劝学[第2页/共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毛亨当真地点头,学子们感到颇深地相互交换。

荀子把话停下来,看了看讲坛上面毛亨和年青的弟子们,持续讲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觉得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天毛亨来到文峰山荀子的书房里。荀子问他:“我讲的你听得懂吗?”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靖共尔位,好是朴重。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善于无祸。”

荀子伸展双臂,有声有色地提大声音讲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乃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虎伥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依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贤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成斯须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说:“季文子在鲁国执掌国政三十三年〈前601至前568X经历了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他掌管着鲁国的朝政和财产,能够说是大权在握。但是他本身却毫无积储。他的妻妾不穿丝绸,只穿布衣;他的马不消粮食做饲料,只吃青草。他克勤克俭,忠贞守节,数十年如一日。像如许的人,百姓如何能不驰念他呢?”①

荀子感慨道:“不富无以养护民情,不教无以调度百姓。家有五亩宅院,百亩地步,使之务其业而不夺当时,能够使其富;立大学,设幼学,修六礼,明七教,可使民走入正道。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如许王者的政事就完整了。”

颠末荀子和弟子们的尽力,兰陵县城内的乡学开学了。阿仲、老族长等很多百姓带着孩子到乡学来。孩子们席地坐下,济济一堂,静听陈嚣讲课。

黉舍建好以后荀子贴出布告,要百姓送弟子到大学或庠序读书。令人想不到的是,很长时候却少有百姓送后辈来。

荀子双手搀起毛亨,问他是那里人,毛亨说他是赵国鸡泽人。@荀子好不欣喜:“啊,你我故乡仅仅相距百里,你是我的故里人呀!”

荀子怀着一股崇拜之情诉说汗青。这里原叫神峰山。二百多年前,鲁国出了一个不起的人物叫季文子,鲁国百姓为了记念他,将神峰山改成文峰山。

陈腐银杏树下的文峰杏坛,来自各国的青年学子席地而坐,静听荀子讲课。

荀子感慨:“国将兴,必尊师,尊师则礼法行;国将衰,必轻师,轻师则人的脾气放纵。人的脾气放纵,则礼法粉碎,国生祸乱,后患无穷0”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