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二、比喻论[第5页/共6页]
大脑的服从,也并非绝对不成代替。
我的脑海里很快冒出了如许的一段话。这一段话,算是“比方论”最后的思惟核心吧。我拿出了本身本来筹办用来写小说的一个条记本,翻到了最后的几页,写下了“比方论”三个大字,然后将上面的一段话写在了题目上面。我用很快的速率,写下了我一点心得,写了三页纸。但是我没有持续下去,因为我的思路还不是特别的清楚,并且当时我也不晓得本身把这些写下来干吗。
这个设法,一向都存在我的脑海里,直到2012年初,我开端动手创作这部《溯流者》。就因为“九重天”这类说法的存在,我将假造天下的数量设置为了九层,不过真正在书中出的假造天下,却只要八层。这一来是因为剧情的需求,二来是因为“集会厅”这类生物在故事中呈现得太早,让我感受人已经退化到了如许的层面,不管是生命的形状,还是将来文明的图景,都没有了持续描述的需求。这也是因为本身的设想力有限的原因吧。
以如许的体例停止思虑,我们会发明,很多本来以为很肯定的观点,本来是不堪一击,很轻易被恍惚的。
既然物理学的实际是一种比方,那么本体是甚么?必然就是全部宇宙本身吗?那可不必然,本体有能够只是宇宙的某一部分。科学家们对宇宙的研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瞽者摸象的状况:甲摸到了象牙,以为宇宙像一个萝卜;乙摸到了象耳,以为宇宙像一把大葵扇;丙摸到了象腿,以为宇宙像一根柱子;丁摸到了象尾,以为宇宙像一条绳索。
我假定了一种环境:人类的思惟,或者说是灵魂,其本质是一种物质微粒。
直到有一天,我偶尔在一本教辅书上看到了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在这本小说创作的同时,我持续思虑着有关“比方论”的题目――既然我厚颜在最前面给它加上了一个“论”字,老是但愿它能够更详确精准一点的。
厥后,我把“灵魂是一种物质构成单位”这个设法融入到了《溯流者》这本书里,在《穿越黑洞》这一章里,用以解释“冥海”的存在。
当代的物理学实际,为了解释清楚已知的物理征象,常常会引入大量的物理观点,比如胶子、费米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等。这些观点,从称呼上看,仿佛都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物质,但是究竟上,这类观点更像是一种生造出的东西罢了,它们只是揭示出科学家所需求的一部分特性,用来解释人类所能观察到的物理征象,然后这些观点就被无情地抛到了一边。作为一种物质,这些观点本身就应当是物理学研讨的工具,本身该当具有着方方面面的特性,而肆意的一种特性,都足以窜改整套物理学实际的走向。而在这些实际中,这些物质的属性并非从研讨中得来,而更像是被科学家们自行规定的。如果采取如许的体例来解释宇宙,那么恐怕成果就只能像是这本小说里的仆人公一样――每解开一个谜团,就会带出更多的新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