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5)[第1页/共4页]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七破无著二。一引经建立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汝于身立中位者。身有中边。若居身中。与内何别。应合见内。若就身边。边则非中。便有自语相违过也 二在处不定破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各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将陈法利。宜先表报警动令信也。前放顶光。表体无说。此从口放。欲显言诠。声色用中不过智体。各种百千。具足众德破无明暗如日之照
若兼二者。物体混乱 因心所兼。根尘相杂。尘亦别离。根亦无知。物即尘也。体即根也 二不杂非中破
皆由不知二种底子。庞杂修习。如同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明失以是也。迷真习妄。种苦求甘。沙饭异因。宁论劫数。心期正觉。果入迷伦。自谓真修。焉知妄习。不循至教。但纵臆谈。一失通途。莫返幽径。悲夫 二别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多么 世尊现相以呵叱。过之深也。阿难惊起以避座。执之重也。情之主宰皆谓我心。今被顿呵。孰不惊诧咄呵声。矍(居缚反)逸起貌 四克示非真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不兼根故。名为非知。不兼境故。名非不知。二义既非。将何故表心之体性。体性不有。中位自无 二结破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破多也。汝心唯一。岂合言多。若很多心。汝亦多体。多体以内谁为阿难。故云何体为汝 二遍与不遍理非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正显也。第八梨耶。于诸识中。最极微细。名为识精。此微细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义便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觉也。不觉便是无明生灭。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合非一非异。名为识精。今后变起根身种子器人间等。名生诸缘。识相既现。元性即隐。名缘所遗者。丢失也。故下文云。统统众生从无始来迷已为物失于本心。对法经云。无始时来界。统统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斯之谓矣 二斥迷
有不著者。不成名无 若此不着之心是有体者。则不成言不在统统。无犹不在也 三双指二过结责前非
普佛天下六种震惊 三种人间不离本觉。名佛天下。四大分湛。诸根妄生。故云六种。无明坚厚。土石成形。震惊既属佛光。妄本必为智拔。六震惊相。如华严说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别离心性俱无在者。人间虚空水陆飞翔诸所物像。名为统统。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汝言统统无著。统统不出水陆空行。即汝无著之心。决定于彼统统法上。为在不在。期近着也。若在不在。二俱有过。以下破之 二展转推破三。一不在同无破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引喻难也。如人间人称见外者。必待出门方名流见。若人居室。门岂自见。门眼也。民气也。汝称目睹。理恐不然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此下皆咨求法要恭敬之仪也。梵汉两仪。听众咸坐。欲有叨教。从座而作。如礼请益则起。更端则起。将有承听。必须复坐。经有退坐一面。儒有居与汝言。皆令摄仪受法无谬也。言座起者。从法空体起悲济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