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第1页/共5页]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碰甲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目睹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存亡皆以直心 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子虚。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论云。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为二行底子也。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三结益
佛言。处今安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暗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以是者何。比方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建立今义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境风外动。妄图内熏。识浪潜生为自心相。空华变幻。起灭无从。不了本如遂成久执。及推地点妄谓身中。反覆穷研理无所据。故佛结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阿难。汝亦如是 心在身内。如人在堂
长水沙门子璇集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又若汝心能见面者。本分身处应无知觉。以在眼根处虚空故。身如有觉。眼必无知。在一不在一。经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了然。如何不知 腑藏内密。设使不知。筋脉陋劣。宁容难了 三反责
合目睹暗。名为身中。开目睹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夺破也。设许合眼对暗名见身中。亦应开眼对明而见自面。内属于暗。尚许返见。面属于明。岂无返见。一成则俱成。一破则俱破。故云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二展转纵破四。一在空非内同他破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故意。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释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该当直心詶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便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讨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子虚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发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切。故今劝也 二引证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洞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目睹明。名为见外。闭目睹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早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分歧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表里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