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35)[第2页/共5页]
善能好处统统众生。名饶益行 如上随顺众生。便是善能好处。始能欢乐生善。终能破恶入理。故名饶益 三无嗔恨行
阿难。是诸菩萨。今后过去。修习毕功。功德美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此指二地已来至第十地。云诸菩萨。以是五位当中第四位故。或可总指畴前至此五十五位。此第十地便是修习最后边沿。亦名此地名修习位 二正显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着谓住着。即留碍也。一尘现十方。是现界。不坏一尘相。是现尘。天下微尘各不相妨。此即大小安闲。由此菩萨住不思议摆脱。故得此用 八尊敬行
则于同中闪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一中现无量。故云于同现异。无量中现一。故云异相见同。身说皆然也。以知统统法同一法性。能作各种异说。而不失一性一相之旨。维摩云。能善别离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名善现 七无著行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非染非净。故名为一。离诸虚妄。故名为真常住稳定。故名为如。约此义边名为不动。又此地中。无别离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此地证得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断无相中作加行障。修愿波罗蜜增胜 九善慧地
即统统法。离统统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仍旧即统统法。真故离统统相。此真如体亦不成得。故云二无所著亦即三谛。对文可见。此菩萨了统统法即真法界无相可离。名为如相 九无缚摆脱回向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如同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佛觉果智也。如前文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精真发明地如佛地。此即用佛果智为己因心也。然犹未能离因显果。故云若出未出近于登地将发此智。故云若出。犹拘因相尚未能离。故云未出。喻如钻炽热相先现火出不久。火喻佛觉。钻喻加行。木喻因相。火出则木尽。觉现则因亡。亡因期近。故喻如暖。此约发智以显也 二顶位
各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敬行 现尘现界现身现说不相留碍。故云各种现前。皆从圆融三德般若之所发明。故云第一。此之妙行超越统统诸法门。故名为尊敬 九善法行
统统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真智独一。故曰同。俗智不同。故曰异。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呼应。非同非异。故云所不能至。极其殊胜。更无胜者。故云难胜。此地证得类无不同真如。谓此真如。非如眼等是有别类故。断下乘涅槃障。修习禅波罗蜜增胜 六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以第八地得一真如心。名无相无服从。故此第七地。从初发心。二无数劫加服从行今至有相服从后边。出过人间二乘道故。至此真如无相边沿。故云尽真如际。多劫修行。故云远行。证得法无不同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各种安立。而无异故。断细相现行障。修习便利善巧行增胜 八不动地
自发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自发故。无明不能拒智。觉他故。有情不能违化。障不能拒。物不能违。二利既兼。故无嗔恨 四无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