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说乌盟那点事[第3页/共4页]
乌兰察布,蒙古语,即“红山口”。在今呼市东北12.5千米大青山脚下。盟,即会盟。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节制,仿满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区原有制的根本上建立“盟旗轨制”,即对归附的蒙古部一一编旗,规定疆界,从蒙古王公贵族当选任札萨克办理旗政,然后指定命旗按期会盟于某地,参议严峻事件。清朝指定的会盟地点称呼,即作为盟的称呼。清天聪6年(1632年)六个部落旗初次会盟于乌兰察布,始有乌兰察布称呼。 在“乌兰察布”会盟的原六个部落旗:(一)四子部落,或称四子王旗。位于原察哈尔省西北角。牧地东西宽117.5千米,南北长120千米;(二)喀尔喀右翼部,即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罕旗。位于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东。牧地东西宽60千米,南北长65千米;(三)茂明安旗。位于固阳县以北。牧地东西约50千米,南北约95千米;(四)乌拉特部。位于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牧地东西宽107.5千米,南北长150千米。乌拉特部又分为三旗---乌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面,范围包含五原,包头一带及半个河套;乌拉特后旗在本部的东面,包含包头,固阳,安北一部;乌拉特中旗,在前后两旗之间,包含包头,五原,安北一部。
乌兰察布有悠长的汗青。从邻近的呼市郊区保和少大窑发明的前人类石器场和连接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发明的石球石器证明:远在旧石器期间,乌兰察布地区就已有人类保存。从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和林格尔县等地发明的细石器以及净水河县闪现的“仰韶文明”证明,在母系社会期间,乌兰察布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会制造石器,处置打猎,畜牧豢养等出产活动。商,西周期间糊口在这里的游牧部落有面方,獯鬻(xunyu战国后称匈奴),鬼方等。厥后又有林胡,楼烦等民族。他们骁于骑射,长于畜牧,都做过乌兰察布大地的仆人,汗青上统称他们为蛮夷。 战国期间,乌兰察布大部分地区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赵秦诸国纷争,该地区受扰,成为中原诸国的徼(鸿沟)外埠。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阙为塞,使乌兰察布盟隔断于中原。赵国所修的长城至今还在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资等地留有遗址。和林格尔,卓资两县靠近黑河的处所曾是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时的练兵场。 战国前期,匈奴节制了长城以北的泛博地区。秦同一中原后,北逐匈奴,在本来的赵地设置了云中,代,雁门三郡。并通过“三郡”修了直通今乌兰察布的丰镇,集宁,卓资,和林格尔,武川等地的驰道。公元前214年,秦把赵燕之长城加以连接和补葺,称为秦长城。它从河北省进入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商都县,又颠末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资,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当时该地区属云中郡,雁门郡辖。秦灭后,北方的匈奴鼓起,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大肆南进,今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其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