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7页/共20页]
……
别的,周作人还参与胡适与“子固”关于御敌的争辩。一名署名“子固”的人颁发文章,不附和胡适提出的抵抗外侮,非“依托本身”“耐久冒死”谋本身的当代化的“自救”主张。而大谈“忠孝仁爱、信义战役是维系并且指导我们民族更向上的固有文明”,才是救国之道。周作人站在胡适一边,写了一篇《西洋也有臭虫》插手论争,攻讦国难当前大谈复陈腐调的征象。周作人保持了一名“五四”的老兵士的复苏。
1936年年初,周作人与胡适有过一次关于人生哲学与态度的通信会商。是年1月9日,胡适致信周作人,重申“多事比少事好,有为总比有为好”的人生哲学。先容“我的神龛里有三位大神:一名是孔仲尼,取其‘知其不成为而为之’;一名是王介甫,取其‘但能统统舍,管取佛欢乐’;一名是张江陵,取其‘愿以其身为蓐荐,令人寝处其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鼻者,吾亦欢乐施与’”。
——集状元、共产党员于一身的传授吴承仕
胡适推却汪精卫力邀出任教诲部部长之请的六天后,写了一篇《我的定见也不过如此》。启事是一封从陕西西安寄给《独立批评》的信。写信者叫徐炳昶,他在信中要求《独立批评》同人结合发一个“果断主战”的宣言,特别提出胡适本人在中日干系特别是主战题目上,颁发一下他迩来的定见。
1934年12月17日,是胡适生日,他在这天写《国际危急的逼近》一文,发于《独立批评》一百三十二号。文章全面阐述日本军国主义亡我中华野心不死,第二次天下大战一触即发,中华民族燕巢危幕,有力自救的悲剧不成制止,作为第二次天下大战主疆场,中国必将遭到庞大捐躯。
1936年7月,胡适到美国插手承平洋国际学会第六届年会。路过日本时,他专门到神户找室伏高信谈了一次话。1935年10月3日,日本学者室伏高信曾要求胡适为《日本批评》写一篇文章。胡适就写了《敬告日本百姓》,登载在《日本批评》(11月号)上。文章警告日本“绝壁勒马”,“苦心无边,转头是岸,不转头的伤害是不能设想的”。
沈从文出版散文集《湘行散记》和《从文小说习作选》及小说集《新与旧》。萧乾出版短篇集《篱下集》《栗子》,散文集《小树叶》《夕照》。朱自清出版杂文集《你我》。冰心颁发小说《西风》。林徽因颁发诗《深笑》《鹞子》《静院》《胡想·外四章》等,编辑出版《至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我们应当在东方诸民族的自在划一态度上连络起来,使天下为之颤栗!我们能够师法马克思一句话“所失的不过是铁链(多译为枷锁——引者)罢了”,要如许,天下的舞台始会窜改,而“活力的国度”必然能升出新奇的太阳。
并不“专谈风月”,对乃兄熟谙透辟
梁实秋笔下的“苦雨斋”,屋子是顶浅显的北平的四合院,屋子四白落地,窗明几净。周作人就是在如许的“苦雨斋”里,淡泊而孤单地浏览“金枝”,吟咏日本俳句,写他腐败冷隽的杂文小品。因孤单而创作,是日本人有岛武郎的名句:“我因为孤单,以是创作”,“我因为欲爱,以是创作”。周作人就是在孤单中的“苦雨斋”读书、创作的,他在《瓜豆集·结缘豆》中说,“有一种苦痛却没法消弭”,即“人生的孤傲”。孔子说:“鸟兽不成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周作人就“像是一片树叶,与统统绝缘而伶仃着”,但恰是在这类孤单的精力状况下,他获得了自在的人生境地,精力获得了自在,创作也获得了新的超出。鲁迅以为,周作人式的“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并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天下”,是“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忧愁’”,因此不免暴露“成心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