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10页/共20页]
周作人一贯平和淡然,但在此这等刻薄刻薄,定有深层启事。这让人想起鲁迅那篇《趋时和复古》。该文颁发在1934年8月15日的《申报·自在谈》。文章一开首说:
别的,周作人还参与胡适与“子固”关于御敌的争辩。一名署名“子固”的人颁发文章,不附和胡适提出的抵抗外侮,非“依托本身”“耐久冒死”谋本身的当代化的“自救”主张。而大谈“忠孝仁爱、信义战役是维系并且指导我们民族更向上的固有文明”,才是救国之道。周作人站在胡适一边,写了一篇《西洋也有臭虫》插手论争,攻讦国难当前大谈复陈腐调的征象。周作人保持了一名“五四”的老兵士的复苏。
因而周作人又作《白叟的混闹》一文,说:
本节专门先容集清末状元、民国时共产党员两重身份的章门传怪杰物吴承仕。
常常名位既尊,患得患失,遇有新兴权势的定见,不问新旧摆布,辄靡然从之,此正病在私欲深,世味浓,迷恋前程之故也……白叟的混闹并不必然是在保守,实在都是在维新。盖老不循分重在投机趋时。
1936年7月,胡适到美国插手承平洋国际学会第六届年会。路过日本时,他专门到神户找室伏高信谈了一次话。1935年10月3日,日本学者室伏高信曾要求胡适为《日本批评》写一篇文章。胡适就写了《敬告日本百姓》,登载在《日本批评》(11月号)上。文章警告日本“绝壁勒马”,“苦心无边,转头是岸,不转头的伤害是不能设想的”。
“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多数有烦躁心态,文明也带一股烦躁之气。而周作人等人寻求的平平闲适之气,即胡适所说的“淡远”“平和”之气,绝非是一种对实际回避,而是一种超出,一种对实际更复苏的掌控。即便从品德、事功角度去看,闲适淡远的境地也是表现着随缘任运的明智和“以物观物”的聪明。
胡适推却汪精卫力邀出任教诲部部长之请的六天后,写了一篇《我的定见也不过如此》。启事是一封从陕西西安寄给《独立批评》的信。写信者叫徐炳昶,他在信中要求《独立批评》同人结合发一个“果断主战”的宣言,特别提出胡适本人在中日干系特别是主战题目上,颁发一下他迩来的定见。
周作人从品德和学问上极恰切地总结了刘半农的好处,表达的也恰是本身看重老友的处所。
厥后,在共产党的唆使下,右派们停止了对鲁迅的“围歼”,鲁迅也就成了左联骨干。当然,文坛并未是以而如鲁迅所说,“决不是以混乱”。右派的宗派主义、关门主义仍然严峻,内部的冲突斗争也愈演愈烈。但是,右翼作家对周作人、胡适和林语堂等自在主义作家就不再客气了。
钱玄同认定,“《文史》是一红色刊物”,或因《文史》所刊进步作品较多之故。但也证明吴承仕的政治态度。是以,《文史》仅出了四期,便被“查封”,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