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1页/共20页]
10月1日,巴金、茅盾、冰心、鲁迅、林语堂、周瘦鹃、包天笑等二十一名作家联名颁发《文艺界同报酬连合御侮与谈吐自在宣言》,要求当局“马上开放群众的谈吐自在,凡足以停滞群众谈吐自在之法规”,应“当即概予废除”。
周作人在“苦雨斋”,也并未与外界隔断,他经常会与文学界所谓的“京派”圈子保持联络。查1934年9月22日周作人的日记,有如许的记录,午往丰泽园赴《至公报·文艺副刊》之招宴,到者杨金甫、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郑振铎、沈从文等。
布衫恰是新章服,抵得前朝一品冠。
人们当然不会健忘,周作人在老友李大钊就义时震惊、哀思的景象。当《顺天时报》颁发文章肆意向李大钊的英魂大泼污水时,周作人气愤了,持续颁发《偶感》《日本人的美意》等文,保卫李大钊的一世英名,说他是“以身殉主义”的高风亮节之人。文章正气凛然。周作人还与胡适等人庇护李大钊遗孀、遗孤,心中还惦记取李大钊文集的出版。
当代文学攻讦家,太看重鲁迅勇于直面实际,主张韧性战役,凡笔墨都具深切的社会斗争的意义,如郁达夫就说:“鲁迅的体裁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首要之点,抓住了以后,只消三言两语便能够把主题道破。”是的,鲁迅的文章,具有很锋利的攻讦精力,但作为文学,这只是一种在特别语境和政治背景下被强化了的服从。如果承认文学是人学,除了教养的服从,另有更首要的审美服从的话,周作人的散文,则另有风景,“来得舒徐安闲,信笔所至,初看仿佛涣散支离,过于啰嗦,但细心一读,却感觉他的闲谈,句句含有分量”(郁达夫语)。
这些被称为“京派”的文学圈子里的人,有的是周作人的朋友、门生,有的是掉队的新人。有的一向密切相处,如俞平伯;有的曾有过碰撞,如梁实秋就与他有过“丑的字句”的争辩。朱自清在谈到这场论争时说:“梁实秋氏主张有些字不能入诗,周启明氏不觉得然,引发一场风趣的辩论。”
周作人记得十七年前,初见刘半农时,刘半农脚穿灰蓝缎帮鞋,钱玄同戏称此鞋为“鱼皮鞋”,遂和刘半农诗曰:
我们应当在东方诸民族的自在划一态度上连络起来,使天下为之颤栗!我们能够师法马克思一句话“所失的不过是铁链(多译为枷锁——引者)罢了”,要如许,天下的舞台始会窜改,而“活力的国度”必然能升出新奇的太阳。
周作人针对胡风的这篇笔墨虽聱牙,意义却清楚的文章,写了《蔼理斯的期间》一文回敬,说:“蔼理斯只瞥见夜变成晨光,晨光变成夜,世事长此窜改,不是循环,却也不见得就是天国近了,不过他还是要跑他的路,到末端将火把交给代替他的人,归于虚无而无痛恨,如许他与那有信奉的明显是隔教的,其将挨骂是该死。”周作人是说,在汗青的变动中,持“顺其天然”态度的“自我”,与胡风这类有“信奉”的右翼文人之间,是“隔”而不通,没有共同说话。
1933年2月,因一份控告北平军分会监狱酷刑虐待犯人才料的真伪题目,胡适与民权保障联盟总部产生冲突,抵触深化,最后离开联盟。离1月30日民权保障联盟北平分会建立,胡适出任执委会主席,次日与分会会员杨杏佛、成平(成舍我)还一起观光北平三监狱,才没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