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悟诸法无我真谛,探证得法空妙门[第1页/共3页]
上师答复:这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有“认知的执妄”,这类执妄的动机因为念念流发而埋没了执妄的本质,让事物闪现出静态的实在,就比如活动的水看起来静止一样。如此这般,就像眼睛有病的人看空中会有花色,包含最低认知以及六根所见于如来妙觉本源而言,就如同这眼病。然后根据六根将菩提妙明的性体用认知妄立成各种牢固的形象与观点,从而产生曲解。但菩提的妙明觉性并没有在病中,如果它在病中,统统物相就皆不能认知了。
上师答复:想想看,如果没见过树,如何会给它取名“树”?反过来,如果没有对甜味的爱好,又怎会有“甜饼”的观点?人间统统源于人的贪求与心识的执认——当我们产生某种贪乞降认知的执妄,动机就会不竭持续,妄立各种前提于觉明妙性中聚合,构成详细事物,以是事物的相体也是菩提妙明的性体,性相一如。以是说,心念产生,呼应的法和相就呈现了,即各种心生,则各种法生。人们给这些相和法安立名字,冠名妄真,原赋性空的菩提妙性就像有了“实在感”被感知,以是品德经里把万物比方众妙,而这心念的执迷相续,就是众妙的流派了,谓之“玄之有玄”。如果看破表象、贯穿菩提道妙的本质夺目,就会明白这些相因定义并非实在,而是虚幻,可名为非相,如此这般见诸相非相,就能见到真我如来法身了。
月光悄悄爬上窗台,将三人的影子叠印在《妙法西域记》的笔墨上,恍若一幅活动的水墨。那些关于“无我”与“法空”的对话,如同种子,悄悄埋进了三个求道者的心底。
上师答复:就像患眼疾的人看到空中有花,但正凡人看不到,因为空中本无花;不管眼疾与否,“看”的才气始终存在。我们的六根就像这得病的眼睛,因为悠长以来的固化认知而产生执念,执念才产生了“见病”,然后诸纤细的执妄认知缘聚成成果认知,就是六根的见闻觉知。这统统是在尘刹相续中完成的,以是我们看统统就会表示为实在的静态存在。大师不想一想,如果真存在,为甚么人不能取畴昔事物?以是,我们生生世世就带着这类“见病”,用观点和名相定义本身,进而激发更多贪求,构成“心念生法,法又生心念”的循环。但如果有人能看破统统本是菩提觉性妙空明本,虚静不摇,美满包含统统,天然就不会被贪求摆布。
上师答复:你要明白,人间本没有牢固稳定的“法”(事物、观点),统统法的意义都是报酬定名付与的。一样,人间万物的形状,也是因为我们给它定名、定义,才闪现出分歧样貌。但从本质来讲,统统事物的“本源觉知”实在是一体的。
我问上师:我如何了解“诸法无我”且证得法空?
魏子涵重新坐下,慎重道:“本日所学不该止于口舌之辩。明日晨起,我们无妨尝尝:每起一念,就观照这念从何而生、向那边去,看看可否在平常行住坐卧中,找到废除‘法执’的裂缝。”
明天,妙成龙和盛施圆以及魏子涵三人学习了《妙法西域记》的第十四记,内容以下:
我问上师:这么说,还是心先有法的妄立,然后依各种法而缘聚成相,然后再用心的认知才气给他们起名字,反而把“法本就是心”的本相变成了假象,是不是如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