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佛道耶教论义深,正心破妄启新程。[第1页/共3页]
金有妙悄悄一笑,说道:“牧师莫急。佛道所言之佛性,如心中明灯,照亮众生摆脱之路,其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此与上帝之爱人间、救世人之慈悲,岂无相通之处?且吾等皆望世人能离苦得乐,于品德善念上的寻求亦有共通。”牧师堕入深思,半晌后道:“然上帝之威,可审判人间善恶,此为佛道所缺。”
金有妙他们在基城待了月半,费玛丽就带着他踏上了前去罗兰城的路途。罗兰城在基山的南边的半岛上,他们一起翻山越岭,历经艰苦,终究到达了那坐位于半岛之上、在耶主大陆共同敬奉的极具崇高职位的教堂。
牧师又翻了翻手中的圣经,问道:“圣经里提到,上帝将聪明赐赉人类,但人类常因聪明而堕入高傲与纷争。在佛道的认知中,如何对待聪明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呢?”
教堂寂静厉穆,矗立的尖顶直插云霄,彩色的玻璃窗在阳光的映照下披收回奥秘而残暴的光芒。金有妙踏入教堂,目光安静而安然。牧师早已等待在此,他身着富丽的教服,眼神中透着对信奉的虔诚与固执。
金有妙双手结印,娓娓而言:“佛道以为,人间万物皆遵守人缘和合之法而生灭窜改。六合间有天然之道,日月运转、四时瓜代、万物发展皆有其内涵规律。此规律非报酬强定,而是法尔如是。民气亦有其道,若能使内心适应天然与品德之理,不起贪嗔痴念,便能与六合之道相符合。于社会而言,以仁、义、礼、智、信等品德标准为基石,构建人际调和、合作互敬之次序,此皆为佛道所倡导的天下次序构建与运转之要旨,以达成万物共生共荣,调和有序之境。”
金有妙双手合十,面庞沉寂而寂静,缓声说道:“在道学之理,天下源起于欲望,众生因欲而驰驱流转,故道生生不息;梵学亦言,天下由妄念而生,诸般烦恼皆因妄念起,众生亦在妄念中流转,故天下起灭相续。然上帝既为创世之主,若依此论,其必有欲念,有妄念,如此则难称究竟美满。而道心佛性,本自无欲无求,恒常安闲,清净无染,空灵澄彻,不着一物。此等妙明之性,足可指导上帝之欲念,使其归正入善,故而可为帝师,引领众生走向真正的摆脱与光亮。”
牧师点头,接着问:“圣经中说上帝的荣光充满圣殿,那在佛道的地步中,那边可寻得崇高与寂静的彰显呢?”
金有妙双手合十,微微垂目,安静作答:“在佛事理念里,虽无如圣经这般直白左券之说,然有因果之缘法。众生所积德恶,皆种因于当下,必受果于来日。此因果相续,如同无形之左券,指导众生弃恶从善,以修得摆脱正果。佛菩萨发大愿,普度统统有情,此愿力与众生之善念相照应,亦是一种冥冥中的商定。众生若能依循佛法,持戒修禅,洞察本心,便是遵守这摆脱之约,走向光亮此岸。”
牧师思考半晌,再问:“圣经中述及上帝创世,付与万物次序与法则。佛道对于天下的次序构建与运转法例有何观点?”
金有妙神采平和,回应道:“在佛道里,到处皆可觅崇高寂静。寺庙古刹,晨钟暮鼓回荡,卷烟袅袅升腾,佛像寂静慈悲,此为无形之寂静,令人生畏敬之心,助众生收摄身心,入于修行之境。而山川草木、江河湖海,乃至众生心中的一念善念、一丝慈悲,皆包含佛性的光辉,此为无形之崇高。当修行者内心清净,证悟真如,其本身便成一方净土,佛性之光遍照,无处不是崇高寂静之所,不必拘于特定之地,而是随心安闲,当下即见佛国净土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