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第2页/共3页]
我问上师言:“既然说菩提自性如同无处追随的虚无,那我该如何了解菩提妙明觉性常住不灭的特质呢?”
我迷惑道:“如此说来,阿赖耶识就是菩提觉明妙心?”
我恍然道:“我明白了!存在与不存在,不过是世人的言语戏论。菩提妙明本觉,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安闲无漏。正因其半晌不断的了然性,人们才妄言存在与不存在,深陷存亡之见,没法超脱尘凡滋扰。”
上师答:“事理恰是如此。以是禅门有言,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端。所谓修行,本质是去除累劫以来的宿世风俗,而菩提妙心本自美满,无需修行,一旦悟透,当即通达。”
上师耐烦阐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对轻易了解。瞥见山,山便是眼识;闻声音乐,音乐即为耳识;回想过往影象,便是认识的感化。因为情思忆想常被以为是‘心’在主导,是以第六识也可称作情认识。至于第七识,梵学中名为末那识,它的感化是将零散的识种串连成线,闪现出一种活动的觉知状况,以是也可称为流识或心流识。
上师欣喜道:“恰是这个事理。以是禅门倡导不立笔墨,直指民气,意在指导修行者明悟本心。一旦悟透,便知‘我’与‘佛’不过称呼分歧,本质并无不同。”
两人堕入悠长的沉默,唯有烛火噼啪作响。月光透过窗棂,在经籍上投放工驳光影,恍忽间,那些笔墨仿佛化作流转的银河,诉说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的永久妙谛。
盛施圆小扣桌面,烛火随之一颤:“何止是运气?连我们引觉得傲的‘认知’都是虚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似在测量天下,实则像蒙着水雾的镜子,把菩提本心照得支离破裂。”他望着窗外摇摆的树影,如有所思,“就像那棵树,在瞽者内心是触觉的表面,在画家眼中是色采的韵律,可树的‘本相’,或许底子不存在于任何一种认知里。”
我们持续跟从妙诚龙和盛施圆学习《妙法西域记》第八记:
上师答复:“凡是实在存在的事物,必定会经历生灭窜改。若宣称某物永久稳定,那它本质上反而趋近于‘不存在’。但是唯有能揭示‘不存在’观点的阿谁东西永久在不存在的前面,才具有永久性,并于存在和不存在间美满安闲。何故故?若它连‘不存在’都没法彰显,天然不能彰显永久。若当它不再揭示‘不存在’,便意味着开端闪现‘有漏’的存在状况。但存在的绝顶,还是回归于不存在,是以说菩提妙明自性于有无间永久安闲,其觉性常住不灭。倘若这觉明妙性呈现半晌间断,那它连‘不存在’都没法了然,莫非‘不存在’以外,另有另一个‘不存在’吗?”
妙诚龙俄然笑出声,眼中尽是通透:“本来阿赖耶识与菩提心的纠葛,不过是自心的一场曲解!我们冒死辨别浪花与大海,却不知每一次涌动,都是海水本身的慈悲示现。”他望向夜空,繁星点点,“世人追逐运气的轨迹,却不知本身恰是执笔人;我们寻觅本心的归程,本来脚下每一步,都踏在来时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