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第3页/共3页]
“但这又生出新的谜题。”妙诚龙双眉舒展,“若统统皆妄,那修行本身,是不是也成了另一种虚妄?”他想起禅门“不立笔墨”的教诲,俄然有些苍茫,“上师说去除宿习即见本心,可‘去除’这个行动,莫非不是新的执念?”
我如有所悟,持续说道:“我所见的山、所闻的声音、所忆的影象,其本相并非大要闪现的模样,而是源于我的执取妄认。我将觉明性体错以为山、声音、影象。这些征象因我的真性了但是生。由此可知,觉明真性‘一即无量’。为便利阐释,才将菩提心称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分歧念想的菩提心的共同名字,来表达菩提心一即无量的本色。如此念念生发,衍生出各自众生的无量天下。实际上,驰念、觉明、识知本为一体,清净无漏,本无需定名。称其为菩提心,不过也是助人们认清本身本质。这就如同大海因风掀起浪花,浪花虽形状各别,但大海本质始终清净无染。所谓‘我’,亦无需定名。”
我要求道:“我常听上师们提及八识,可否详细讲授一番?”
我们持续跟从妙诚龙和盛施圆学习《妙法西域记》第八记:
我问上师言:“既然说菩提自性如同无处追随的虚无,那我该如何了解菩提妙明觉性常住不灭的特质呢?”
盛施圆小扣桌面,烛火随之一颤:“何止是运气?连我们引觉得傲的‘认知’都是虚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似在测量天下,实则像蒙着水雾的镜子,把菩提本心照得支离破裂。”他望着窗外摇摆的树影,如有所思,“就像那棵树,在瞽者内心是触觉的表面,在画家眼中是色采的韵律,可树的‘本相’,或许底子不存在于任何一种认知里。”
上师点头:“恰是如此。”
我猜疑不已:“觉明性体为何会生出妄熟谙种?第七识又为何要串连这些妄熟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