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沟·寨上·坪上村[第4页/共7页]
刘东星平生为官廉洁,严于律己,在《史阁款语》一文中自我评价说:“且余虽官吏,而清素未脱寒酸风俗……”史评“性俭省,历官三十年,敝衣蔬食如一日。”刘东星两个儿子刘用相、刘用健也秉承家学,分歧凡响。李贽在给刘东星的信(《答刘晋川》)中评价说:“公子外似痴而胸中实秀颖,包含弘愿,特一贯未遇名师友尔。”
白发催人无何如,不幸除夕不除魔!
题记:坪上村属于沁水县端氏镇,间隔端氏二三里路程,之以是对这个村庄兴趣稠密,是因为这里是明万积年间能臣刘东星的故里,别的坪上和明朝大思惟家李贽有点干系,再有就是得知此处另有一座“张家大院”。
刘东星身后,大明步入了风雨飘摇的末期,以后跟着新王朝的崛起,刘东星家属的光辉也垂垂式微。按照张家大院门牌背后的题字,得知张家在大清咸丰年间曾出过一名进士。坪上现存的古修建群,极有能够为清朝咸丰年间所建。
笔者暮年在《为文的妙处》一文中曾经援引过李贽在《焚书》卷三《杂述》中的一段笔墨,曰:“且夫世之真能文者,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不时有很多欲言而莫能够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别人之酒杯,浇本身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不偶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大,发疯大呼,流涕痛哭,不能自止。宁使见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终不忍藏之名山,投之水火。余揽斯记,想其为人,当当时必有大不得志于君臣朋友之间者,故借佳耦聚散人缘以发其端。因而焉喜才子之可贵,羡张生之奇遇……”不说他的皇皇巨著,就这么一段笔墨,已让人绝然倾倒。
坪上村繁华的陈迹,除了张家大院的老屋子,另有村口残存的牌坊遗址,遗址上只剩下一块石雕遗痕,中间暴露着榫卯的凹槽,图案斑纹已完整看不清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常的村庄,不但出过刘东星如许闻名的清官能臣和书香家世的张家,还曾留下过明朝闻名的思惟家、文学家李贽的身影和萍踪。
沁水、阳城一带在明清时名臣能相迭出,曾是风骚含蓄的文绣膏粱之地。间隔坪上村三十里外有明朝吏部尚书王国光故居上庄。紧挨上庄的砥洎城,是清朝闻名数学家张敦仁的故居。不出二三里,是明朝万积年间兵部尚书张五典的故里窦庄。距此不远的阳城县屯城村,是南明礼部尚书、大墨客、思惟家张慎言的故里。阳城下黄村是明万积年间工部尚书白所知的故里……山野乡居,虽不敢称烟柳繁华地,却也当得起钟鸣鼎食家、和顺繁华乡。几百年前的坪上村,曾经椿荣楦茂、芝秀兰芳,曾经雕梁画栋、户盈绮罗……当年的刘氏家属,想来其繁华繁华应当比得上曹雪芹祖上的江宁织造。
抬眼望去,劈面的山峦起伏,满坡的松柏树在夏季里郁郁葱葱。老乡奉告我:“那山叫榼山,山上本来有一座寺院,另有百姓党办的一座军校,厥后都拆了,现在只剩下了房根。这座黉舍最年青的门生现在有九十多岁了。”问到刘东星的墓,答复说:“那里另有甚么墓,早就平了,墓也不晓得甚会儿被盗过了。刘东星本来的墓,两排石人石马,拱门牌坊,石雕木雕砖雕,气度大了,厥后都毁了。还剩的几个石人石马前几年也被偷了。现在就一块新立的石碑,甚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