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第1页/共3页]
“对孩子来讲,一旦感觉某件事情是任务,他就会同时有苦役感。如许做下来,到他终究买上山地车时,游戏的兴趣多数已被大大地伤害。如果过一段时候他对游戏的兴趣又起来了,你能够按如许的思路设想下一个‘嘉奖’。重视在全部过程中不要让孩子发觉你的实在企图。”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诲》,王承旭译,群众教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272页。
表扬的话说得过甚了,不如不说。家长对孩子朴拙的赏识有各种表示的渠道,除了直接的嘉奖,也能够通过平常糊口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表达出来。不打击孩子和不过分表扬孩子,意义实在差未几,都是家长不去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
再次,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峙情感。
阐发这位母亲的嘉奖体例,实在和前面提到的物质嘉奖一样,制造的都是对峙的采办干系。孩子最缺的是时候,那么就让他用成绩来采办。时候在这里就成了物质的变种。题目是这类采办干系常常因为“学习”这方面的启事不能实现,或实现得不敷令人满足,孩子不能获得充分的玩游戏的时候,内心就会对“学习”产生对峙情感。这类对峙情感让他的成绩更不快意,他获得的时候就更少,然后学习就表示得更差――事情进入恶性循环。
注释:
学习最需求的是对知识的切磋兴趣和结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底子动力和底子体例。把嘉奖当作学习的钓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本身的贿赂手腕。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机用在如何调换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老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暴躁,学习上很难故意无旁骛、脚结壮地的状况。
[4](美)费洛姆,《为本身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11月北京第1版,79页。
[10](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诲》,王承旭译,群众教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222页。
这个设法从大要上看来有事理,既能够让孩子尽力学习,又能满足他的上彀要求。她的体例在最后时仿佛见到了结果,孩子有几门课考到了85分以上,她就践约嘉奖了孩子“时候”。孩子很欢畅。但时候一长,孩子并没有像假想中的那样“85分以上”越来越多,倒是越来越少了,而上彀的欲望一向没少。为这事又和她产生着越来越多的抵触。终究这个嘉奖计划宣布失利。
“比如,他现在特别想买一辆八百元的山地自行车,你就奉告他,每上一次网,他能够赚到十元钱,甚么时候赚够钱了,就去买车子。”
另有一种环境要重视。我见过一名家长,她不消款项等物质的东西来嘉奖孩子,她用“时候”来嘉奖。她十二岁的儿子喜好上彀,她一心要孩子好好学习。她厥后想体例,规定儿子每次测验,只要有一门课85分以上,就嘉奖两个小时上彀时候。
比如圆圆第一次缝了件布娃娃的衣服,我朴拙地表扬她,当她已经缝到第四件时,我就不需再用“你缝得真好”如许的话嘉奖她。我说:“你的针脚缝得更均匀了,边线缝得比上一件还直。”如许的表扬话她听起来就比叫实在,能带来成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