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李鸿章[第1页/共2页]
他一转接入本题:“就拿造铁路这件事来讲,光绪六年刘铭传入觐,上奏请造铁路,他是看到铁路一开,东西南北,呼吸相通,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兵之用。
“沧海桑田,那有千年稳定的陵谷?西洋各国当年讲究各种新政,常常亦有教民反对,全在秉承毅力,不折不挠,才气克底于成。
“此次找你来有好些大事要筹议。”慈禧太后在谈入正题之前,先剖明心愿。
慈禧太后不由得叹口气:“中法开战,各省军需报销了三千多万,欠下很多洋债,如何得了?”
“第一件当然是大办水兵。”慈禧太后问道:“各省的奏折,你想来都看过了?”
“练兵不但是费钱,还得要人。你夙来肯留意人才,有能在水兵效力的,固然往里保。”慈禧太后又问一句:“你看,有好将材没有?”
但醇亲王以近支亲贵而兼帝父之尊,或者耻于为人保举。李鸿章做了几十年的官,甚么人的经历都比不上他深,揣摩入微,以是不肯冒昧。
李鸿章此来,有满腹经纶,想要倾诉,本来筹算先征得醇亲王的同意,获得军机及总署诸大臣的支撑,有了成议,再奏请裁可,颁旨实施。
电报轮船,中国所无,一旦有之,则为不成少之物。’这是经历有得的话,实在透辟不过。”(未完待续。)
朝阳满室,温暖如春,慈禧太后穿一件洋红缎子的旗袍,上罩玄缎小坎肩,两把儿头上簪一朵巨大无朋的绢花,丰容盛鬋,望去如三十许人,李鸿章感觉她比客岁五旬万寿时所见,更显得后生了。
这些话,实在是真知灼见。上年对法用兵,王师备多力分,要地招募之勇,一时派不到边省御敌,拖延日久,自误戎机。加以军需转输不便,岂有不败之理?
“是!臣不敢不经心。”
“正就是为此。”李鸿章紧接着说,“且非论洋债要还本付息,就拿办水兵来讲,如果造船要一千六百多万银子,筑炮台、造械弹、设书院,以及水兵官兵伕役的粮饷供应,又该多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大办水兵,固为抵抗内乱的海防底子,造铁路于军政、京畿、民生、转运、邮驿、矿务、招商、轮船、行旅有九大利,真该急起直追!”
盘算主张,再无游移,起首将停滞最多的造铁路一事提了出来,“皇太后明见万里。臣这几年克意兴利,颇遭人忌,若非慈恩保全,臣纵有三头六臂,亦必一事无成。”
慈禧太后略停一下,拉回话题:“水兵是不管如何要办的,不过总得有个前后挨次,北洋是先有了范围的。哀家看先办一支,渐渐来扩大。你的意义如何样?”
这个答复,使得李鸿章有些气沮,但话既说出口,不能不争。
“各省对设置水兵的范围,应大应小,见仁见智,互有出入,只是应当设立专责衙门,特简亲藩,综揽全局这一层,大师的观点,并无分歧。”
这也不过一瞥间事。数步行去,已近拜垫,下跪去冠,见面请过圣安,慈禧太后按例有一番路程如何,稼穑丰歉,民生痛苦,以及起居是否安闲之类的问答。
现在听得慈禧太后一再鼓励,便改了主张,感觉此时掌控机遇,说动了慈禧太后,便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协商之际,便利很多,难道是办事的一条捷径?